1644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这一年,清军攻入山海关占领北京,宣告了明朝的覆灭。到了1645年6月15日,刚刚入主中原的清朝统治者颁布了一道严苛的剃发令:京城百姓必须在十日内剃发,地方各省自接到命令起同样限期十日。这道命令的核心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违抗者将被视为叛逆处以极刑。
面对这道强制改变民族习俗的命令,广大汉族民众展开了激烈反抗。他们高喊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的口号,誓死捍卫传统。这种强烈的反抗让清朝统治者始料未及,也激起了他们的怒火。随后,清军对反抗者展开了残酷镇压,制造了江阴八十一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骇人听闻的屠杀事件,无数汉族军民在这场文化压迫中丧生。
时光流转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掀起了剪辫风潮。虽然末代皇帝溥仪已经退位,但根据优待条件,他仍居住在紫禁城内保持皇帝尊号。出于维护皇室尊严的考虑,紫禁城内的人们依然保留着辫子,成为当时北京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1911年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率先剪掉辫子,并组织宣传队走街串巷宣传剪辫的意义。在上海,商人徐志棠不仅自己带头剪辫,还自费请剪辫者吃面,用这种方式鼓励民众接受新风气。
当时年幼的溥仪对宫墙外的这些变化并不了解。直到1919年,他的英国老师庄士敦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这位洋帝师不仅教授溥仪现代学科知识,还让他了解到西方人对中国辫子的嘲笑。1920年的一天,当庄士敦告诉溥仪西方人把辫子称为猪尾巴时,这位少年皇帝当即决定剪掉辫子。在他的带动下,紫禁城内近千人在几天内都剪去了辫子,只有少数守旧大臣还坚持留着。
如今,溥仪剪下的那根辫子和他佩戴过的眼镜一起,被珍藏在博物馆中供人参观。这根特殊的辫子不仅是一件文物,更象征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终结,以及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看这件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