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的登基与历史定位
1722年,雍正帝登基为帝。这一时期,世界舞台上活跃着几位著名的君主:俄国的彼得大帝、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以及日本德川幕府的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而雍正的政绩,足以与这些明君相媲美。
日本学者眼中的雍正
将雍正与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德川吉宗相提并论的,是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他著有《九品官人法之研究》《论语之新研究》等学术著作,是一位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然而,宫崎市定在1933年才从军队退役回到日本,此前他曾作为侵华日军的一员,在中国活动,是个所谓的“中国通”。
宫崎市定对雍正的评价颇高,认为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真正称职的皇帝,并将其称为皇权体系的“最后完成者和实践者”。他所著的《雍正帝》一书虽有瑕疵,但整体评价较为客观,尤其对许多历史谣言的梳理和反驳,显得公允。今天,我们就借助他的研究,来了解雍正帝鲜为人知的一面。
雍正继位的谣言与真相
关于雍正继位是否合法,历史上流传着不少谣言。宫崎市定在书中列举了三条:
1. “手写传位”说:康熙临终前,召见大臣隆科多,在他手上写下“十四”二字,示意传位给十四阿哥。但隆科多已被雍正收买,用手指遮住“十”字,只展示“四”字,使四阿哥胤禛得以继位。
2. “舔字”说:隆科多没有用手遮住“十”字,而是用舌头舔掉,使“十四”变成“四”。
3. “改诏书”说:康熙在诏书上写“传位十四阿哥”,雍正偷出诏书,将“十”改为“于”,变成“传位于四阿哥”。
熟悉清史的读者都知道,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首先,康熙的传位诏书必须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不可能只写简化字;其次,正式文书中不会用“几阿哥”这样的称呼,而是“皇几子”,因此“传位于皇十四子”根本无法改成“传位于皇四子”。
宫崎市定直接否定了这些谣言,认为雍正的继位是“水到渠成、势所必然”。事实上,在太子胤礽被废后,雍正作为“准嫡子”继位顺理成章。康熙的三位皇后中,赫舍里氏所生的胤礽被废,钮祜禄氏无子,而佟佳氏虽无亲生儿子,却抚养了胤禛,使其具备继承资格。
雍正的继位背景
清朝有个特殊制度:高等级后妃可以抚养低等级嫔妃的孩子,这些孩子会被视为养母的“亲子”。因此,尽管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同为乌雅氏所生,但因抚养人不同,两人关系并不和睦。
康熙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坚持“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因此,尽管大阿哥胤禔能力出众,但因是庶出,不可能继承皇位。宫崎市定在此处犯了一个小错误,误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称为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实际上她是第三位。不过,他的其他描述基本正确:康熙晚年,祭祀大典多由雍正代行,而十四阿哥则被派往西北征战。
雍正与兄弟的斗争
宫崎市定在书中还提到,雍正继位后,与兄弟间的矛盾激化。其中,八阿哥胤禩因多次犯错却拒绝认错,甚至在朝堂上发誓:“天地明察,我绝无虚言。我若虚言,一家俱死。”雍正听后大怒,认为他是在诅咒爱新觉罗家族,于是将他开除宗籍,并改名为“阿其那”。
关于“阿其那”的含义,宫崎市定误以为是“狗”,但史学家陈寅恪考证,此词源自满语,意为“冰层里的冻鱼”,象征胤禩像被冻住的鱼一样动弹不得。而“塞思黑”(九阿哥胤禟的贬称)则指“猪腰子筐”,并非直接骂人。
雍正的历史地位能与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相比吗?
宫崎市定认为,雍正勤政爱民,厌恶战争,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他写道:“雍正帝丝毫不敷衍了事,每件事都不马虎草率,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政事之中,这种专注认真着实令我们敬服。”
雍正确实是个工作狂,甚至在批阅奏折时写道:“卿之报告颇为冗长,但无需致歉。虽甚繁冗,朕欣阅览之,乐而忘疲。”他极少出巡,一生最远只到过北京西山,理由是“若一日怠惰,日后必更加劳苦”。
西班牙思想家戈埃斯曾评价雍正:“他非常节俭,除了赈灾外绝不浪费钱财,拒绝歌功颂德的宴会和纪念碑,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君主。”当时的欧洲甚至将中国视为理想政治的典范,部分原因正是雍正的高效治理。
结语
尽管雍正朝并非完全无战事,但他更倾向于和平治国,对外采取防御策略,如严令禁止日本商人来华贸易,确保白银流入中国。那么,在您看来,雍正的综合能力在清朝皇帝中能排第几?他是否能与彼得大帝、腓特烈大帝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