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位争夺战屡见不鲜,但这类篡位行为终究名不正言不顺,得位者往往内心难安。明成祖朱棣就是典型例子,他通过武力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皇位。这位靠兵变上位的皇帝在南京总是如坐针毡,毕竟这里不是他的势力范围。为了摆脱这种不安,朱棣开始筹划将都城北迁至自己的根基之地——北京。
关于南京的处置,朱棣采取了双都制的精明策略。北京地处边陲,直面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威胁,一旦北方防线被突破,拥有长江天堑的南京就能成为王朝的复兴基地。为此,朱棣在南京保留了完整的行政架构,从六部衙门到驻防军队一应俱全。明朝中后期,这座备份都城更成为政治失意官员的避风港,加之江南丰厚的经济基础,随时可以承担起临时首都的重任。土木堡之变时,这个应急机制几乎就要启动,幸而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成功化解了危机。
到崇祯年间,这个百年布局终于到了启用时刻。面对李自成大军压境,朝中大臣先后提出两个方案:先是建议皇帝南迁,后又退而求其次请求护送太子南下。优柔寡断的崇祯却两次错失良机,最终只能在城破之际仓皇安排皇子出逃。历史证明,若当时果断启用这套应急机制,或许大明国祚还能延续,也不至于重蹈北宋靖康之耻的覆辙。这个精心设计的双都制,最终因决策者的犹豫而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