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北宋、码头
倘若宋朝的统治者们都热衷于开疆拓土,整日盘算着如何消灭西夏、金国和辽国,一心只想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却忽视了经济发展这个根本,那么赵宋王朝恐怕会更快走向灭亡,根本等不到蒙古铁骑在草原崛起、横扫欧亚大陆的那一天。
撰文丨任大刚
冰川思想库的周贤君同事生就一张宽厚方正的面容,与他的先祖宋太宗赵光义的御容画像颇有几分神似。他大概从未想过,在赵宋王朝覆灭七百余年后,他的两位同事——陈季冰和张明扬,会在2024年相继推出关于宋朝的畅销著作:《逝去的盛景》与《崖山》,重新讲述那段属于他们赵家先祖的辉煌与落幕。
这堪称七百年来最耐人寻味的巧合:一位宋代皇室后裔,两位治学严谨的作家,加上无数热心的读者,共同构筑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折射出当代社会某种微妙的心态。
当西方人面临精神困境时会翻开《圣经》,而中国人则习惯回望历史。历史,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因为循环二字,确实能道尽中国历史与现实中的太多悲欢离合。读完《逝去的盛景》,你会对此有更深的体会。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的繁华程度可谓空前绝后。自宋亡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这种繁荣景象中断了整整七百年。如果今天要寻找一个可以传承的历史传统,宋朝无疑是最佳选择。
然而在教科书和主流史学叙述中,两宋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被几个关键词所定义: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屈辱求和。但在这套官方叙事之外,却存在着《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所展现的市井繁华。官方与民间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叙事,其实都是真实的。
▲《清明上河图》局部(图/图虫创意)
只是在中国,历史研究常常要为现实服务,因此研究者对史料的取舍难免带有主观倾向。《逝去的盛景》一书,既在于纠正过去对宋史的某些偏见,也体现了作者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分析历史的现实关怀。
作者陈季冰先生研读了数百本宋史文献,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罕见地为我们梳理出一条从宋朝繁荣到衰亡的清晰脉络。
01 宋朝的生存困境
与汉唐、元明清这些大一统王朝不同,赵宋自建国起就始终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压力。
汉武帝刘彻耗尽了文景之治积累的全部财富才解决匈奴之患;唐王朝本身带有游牧民族血统,在衰败前也能妥善处理与北方民族的关系;元朝本身就是游牧政权;明朝虽多次击败北元残余,却也发生过英宗被俘的耻辱;清朝则有一套成熟的羁縻政策。
唯独宋朝,面对北方游牧政权时显得束手无策。
首先,为何西夏、金、辽、蒙古这些政权会如影随形地紧贴宋朝边境?陈季冰在《逝去的盛景》中给出了一个独特解释——气候变化。
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发现,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存在明显规律:温暖期往往伴随经济繁荣、国家统一;而寒冷期则多见外族入侵、农民起义、国家分裂。从北宋中期开始,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寒冷期。气候变冷导致北方草原退化、水源枯竭,游牧民族为求生存,不得不向南迁徙。
他们必须紧邻中原王朝才能维持生计。
其次,宋朝是否有能力消灭或驱逐这些游牧政权?答案是否定的。
传统史观将赵宋视为正统,其他政权贬为夷狄。但若看现代地图就会发现,宋朝疆域其实相当有限,只是地理位置较好而已。从统治面积看,它远不如汉唐明清对周边民族具有压倒性优势。因此要战胜这些强敌,谈何容易。
宋朝并非不想一劳永逸解决边患,但屡战屡败后,只能通过岁贡换取和平。这也成为后世史家诟病其积贫积弱的主因。
宋朝军事不济的根源,在于对武装力量的刻意压制。
通过黄袍加身夺权的赵宋皇室,对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记忆犹新。这种恐惧使其对军队采取严格管控:一方面以杯酒释兵权高价收买将领;另一方面建立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制度,并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切断军队与地方的联系。
为防范游牧民族突袭,宋朝还必须维持庞大常备军。《逝去的盛景》统计,其军队规模通常在100-140万之间,峰值超过200万。按当时5000万-1亿人口计算,军队占比高达1?%,相当于现在维持1000万-2800万军队,令人咋舌。
再者,宋朝为何要与士大夫共天下?
赵匡胤陈桥兵变兵不血刃取得政权,与旧朝并无深仇。为报答士大夫支持,自太祖立下不杀士大夫规矩后,宋朝对文人士大夫格外优待,不仅在政治上给予高位,经济上也极为慷慨。
同时为防止人才外流,宋朝还设计了许多留人政策。这两方面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冗员充斥,开支巨大。
02 财政困境中的宋朝
边患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迫使宋朝必须维持庞大军队。据《逝去的盛景》统计,宋朝军队规模远超其他王朝,其后的明朝通常只保持五六十万兵力。
养军耗费惊人,宋朝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用于军费,这是无法削减的刚性支出。
但花巨资养的军队却战斗力低下。宋朝皇室心知肚明,但宁可军队弱些也要确保皇权安全。这种矛盾从赵家统治利益角度不难理解。
除了养军,还要养士。这两项开支就足以让宋朝财政捉襟见肘。
宋朝不是没想过办法,如著名的王安石变法。《逝去的盛景》详细记载了各种增收措施。但在小农经济为主的时代,农业税收弹性有限,难以满足庞大的财政需求。
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们,其经济主张无非是抑制兼并、打击豪强、重农抑商等。但这些政策一旦实施,反而会导致税收减少,最终危及政权生存。
因此整个宋朝,财政拮据始终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03 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中国文人崇尚君子喻于义,耻于言利。因此历史研究多关注帝王将相,很少深入探讨财政经济问题。而宋朝却不得不将生财之道作为头等大事,这也导致其在传统史观中评价不高。
通过大量史料分析,《逝去的盛景》展现了一个鲜活的、已站在现代化门槛上的宋朝社会:
1. 宋朝不仅有两京繁华,各地新兴市镇如雨后春笋,这种现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 宋朝城市化率达20?5%,之后不断下降,到清末仅剩7%,直到改革开放才重新突破20%;
3. 明代财政收入仅为宋朝的40%,且主要来自农业;而北宋农业税占比约50%,到南宋末已不足10%,这一比例直到1990年代才再现。
▲北宋开封夜景(图/《清明上河图密码》截图)
只有工商业繁荣才能支撑宋朝的巨额开支。历代王朝推崇的农业,在宋朝已被逐步纳入工商业发展体系。
04 被迫的经济优先战略
财政史往往惊心动魄。迫于财政压力,宋朝不得不重视被轻视的工商业,甚至主动招商引资,否则如何养军养士?因此宋代工商业获得空前发展。
但作为前现代社会,宋朝缺乏系统的经济理论指导,其政策以增加税收为唯一目的,这反而造就了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促进了空前繁荣。
终宋一代,边患未除、军队要养、士人要供,迫使宋朝不得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百年不敢懈怠。
这种繁荣的代价,是赵宋皇帝在史书中多被评价为平庸无能。但试想,若他们个个雄心勃勃,穷兵黩武,宋朝恐怕早就灭亡,等不到蒙古崛起之时。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借鉴。正如作者所言,明清统治者将宋朝的正确做法当作教训,试图重建理想化的小农社会,最终在历史洪流中一败涂地。读至此处,不禁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