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淮海决战,第七兵团为何全军覆没?黄百韬临死前为何连叹三声?
迪丽瓦拉
2025-10-07 10:02:53
0

【改写版】1948年9月济南战役刚结束,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就火速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这个被称为淮海战役的计划,核心目标是要吃掉国民党黄百韬第七兵团和李延年第九绥靖区部队,为后续攻占徐州扫清障碍。

在这场大战中,黄百韬兵团成为解放军重点打击目标。这个兵团最终是如何被全歼的?兵团司令黄百韬临终前又有哪些表现?当时担任战地视察官的李以劻少将,用他的笔记录下了这支兵团覆灭前的最后时刻。

黄百韬是国民党总参谋长顾祝同的得力干将,曾长期担任第25军军长。这支部队在抗战时期就经常与新四军发生摩擦,深得顾祝同信任。1948年6月豫东雎杞战役中,第25军侥幸逃脱被歼命运。原第七兵团司令区寿年被俘后,顾祝同马上推荐黄百韬接任兵团司令一职。

上任后的黄百韬将主力部队集结在徐州以东的新安镇一带,不断袭扰沭河地区。他的战略意图很明显:阻止苏北和鲁南的解放军部队会师,切断徐州与海州之间的交通线,巩固徐州东面的防御。随着战局日益紧张,11月1日黄百韬下令各部加紧备战。5日,第100军划归第七兵团指挥。6日下午,从海州西撤的第44军也并入兵团序列,使总兵力达到12万余人。

就在黄百韬准备迎战时,蒋介石在11月4日突然改变作战计划,命令他先掩护第九绥靖区西撤,还要等第44军到达新安镇后才能行动。这一临时变动打乱了原有部署,加上事先没准备渡河器材,部队行动严重迟缓。而此时解放军7个纵队的主力已逼近郯城、台儿庄、枣庄一带,形势急转直下。

11月7日天刚亮,黄百韬终于下令全兵团开拔。部队按第100军、第64军、兵团部、第25军、第44军的顺序向徐州转移。先头部队第44师刚到八义集就遭遇解放军南线兵团阻击,后续部队也在运河桥被北线解放军截住,最终被迫在碾庄圩一带集结应战。

兵团下属的第63军试图从窑湾镇强渡运河,却在7日陷入解放军包围圈。到8日,渡河部队被全歼。这一连串战斗彻底打乱了第七兵团的转移计划,使其成为解放军重点围歼的目标。

11月6日傍晚,李以劻随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来到新安镇兵团司令部。当时黄百韬刚开完军事会议,他神情凝重地指着地图说:解放军已经盯上我们了,现在处境非常危险。留在新安镇是孤军奋战,向西转移又可能半路遭遇解放军主力。更糟的是,工兵团到现在还没来架设运河浮桥。他无奈地表示,虽然已命第63军从窑湾强渡,其他部队次日西进,但行动显然已经太迟。

黄百韬接着愤慨地说:国防部的作战计划朝令夕改,害得我们处处被动。真是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啊!要是这次战败,就全完了。个人生死事小,国家命运事大。他将当前战局比作楚汉相争,言语中充满悲观。李延年和李以劻只能如实记录,准备向上级汇报。

深夜12点,黄百韬又特意找来李以劻。他透露解放军十多个纵队正快速南下,先头部队已到达郯城、邳县一带,明显是要围歼第七兵团。他建议李以劻次日一早就离开,以免路上出事。

黄百韬痛心地说:郭汝瑰他们制定的战略太差劲了。大军作战最忌朝令夕改,这会影响军心士气啊!他清醒地认识到,面对30多万解放军主力,第七兵团十几万人必败无疑,特别是在西撤途中遭两面夹击时最为危险。

他恳请李以劻转告刘峙,务必尽快集结其他兵团与解放军决战。如果第七兵团被围,希望刘峙派兵解围。最后,黄百韬对着地图连叹三声,说了句大实话:我们斗不过解放军,因为他们令行禁止,而我们阳奉阴违。

黄百韬的预见完全正确。第七兵团在西撤途中遭到解放军追击和夹击,最终被压缩到距徐州150里的碾庄圩一带,陷入重围。虽然国民党派出援军,但都被解放军阻击在30里外。各军结局如下:

第100军作为先头部队,其第44师在八义集遭阻击,师长刘声鹤战死,部队被歼。军长周志道率残部苦战十余天后于17日全军覆没,他本人负伤逃脱。

第64军是广东劲旅,战斗力强但军长刘镇湘刚愎自用。该军坚持到20日,在部分官兵投降后,刘镇湘于22日下午被迫投降。

第25军是黄百韬嫡系,战斗到21日晚阵地被突破,军长陈士章逃往第13兵团部,士兵大多投降。

第44军是临时划入的川军部队,虽疲惫仍顽强抵抗到18日,最终军长王泽浚被俘。

第63军试图从窑湾强渡,在渡河时陷入混乱,军长陈章自杀。到11日下午,该军全部被歼。

至此,黄百韬兵团彻底覆灭,他本人也在尤湖村附近阵亡(一说自杀)。这支兵团的覆灭,拉开了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溃败的序幕。其实第七兵团战斗力不弱,特别是其中的粤军和川军都很顽强。

但正如黄百韬所说,错误的战略决策和朝令夕改的命令葬送了这支军队。若能集中兵力决战,即便战败也不至于如此惨烈。那晚他对李以劻的肺腑之言和三次叹息,道尽了一个军人的无奈。然而历史大势不可逆转,淮海战役最终以解放军完胜告终,这不仅是战略失误所致,更是时代的选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蜀汉开国君主刘备的创业之路最为艰难。与出身江东豪族的孙权、在东汉官场游刃有余的...
原创 关... 三国时期名将如云,有人推崇吕布为第一猛将,也有人认为关羽、张飞的万人敌称号当之无愧,还有人对五子良将...
原创 豪... 1643年:大清王朝的生死攸关时刻 1643年8月,明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而新兴的大清王朝也迎来了...
奥地利为何失去全部海岸线,沦为... 奥地利:从海洋帝国到内陆之国的沧桑历程 奥地利坐落在欧洲心脏地带,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
原创 从... 欧洲的觉醒之路:从安全依赖到战略自主的艰难转身 2022年初春的一声炮响,不仅打破了乌克兰的宁静,更...
原创 清... 清朝初年,朝廷强制要求汉人剃发留辫,这一政策激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尤其在南方地区,因剃发令引发的起义...
原创 清...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与清朝入关 1644年3月19日,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
原创 日... 1945年8月,人类历史上首次核武器实战震惊世界。美军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巨大的蘑菇云下,日...
原创 在...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群雄并起。在这动荡的年代里,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仰的英雄豪杰。其中,关羽无疑是最为人...
原创 元... 王保保为何被称为天下奇男子? 北元危局中的君臣联手 1370年,元顺帝去世,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
原创 1... 1981年,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生命垂危之际,他躺在病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向曾经的部下郭汝瑰提出了一个埋藏...
原创 中... 太监,这个古老东方国度里一个特殊而充满传奇色彩的职业。在封建王朝的深宫大院里,这些经过特殊手术的男性...
原创 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生存智慧:两类人他绝不敢得罪 在历史长卷中,明太祖朱元璋以铁血手段闻名于世。这...
原创 于... 文/历史漫谈 两袖清风这个成语我们都耳熟能详,它专门用来赞美官员的廉洁奉公。在明朝历史上,有一个人与...
原创 原... 明朝名将辈出却难逃灭亡的命运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网上常说的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
原创 三... 【三国趣谈】一位被莽字耽误的名将:武艺超群却因性格葬送性命 说起三国猛将,关羽、赵云等名字总会率先浮...
原创 张... 三国名将张飞的智勇传奇 导言 虽然张飞常被描述为粗鲁无文的武将,但他绝非有勇无谋之辈。在蜀汉政权建立...
原创 宋... 秦始皇开创了泰山封禅的先河,此后中国历史上延续200年以上的汉、唐、宋等大一统王朝,都有帝王前往泰山...
岳飞之死:中国帝制党争逻辑的牺... 岳飞之死,究竟为何?背后可解读的层次,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1️⃣ 最表层的解释,是许多人熟悉的“...
原创 原... 英雄末路:韩信传奇的一生 少年英雄的崛起 历史长河中,少年英雄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