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1948年9月济南战役刚结束,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就火速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这个被称为淮海战役的计划,核心目标是要吃掉国民党黄百韬第七兵团和李延年第九绥靖区部队,为后续攻占徐州扫清障碍。
在这场大战中,黄百韬兵团成为解放军重点打击目标。这个兵团最终是如何被全歼的?兵团司令黄百韬临终前又有哪些表现?当时担任战地视察官的李以劻少将,用他的笔记录下了这支兵团覆灭前的最后时刻。
黄百韬是国民党总参谋长顾祝同的得力干将,曾长期担任第25军军长。这支部队在抗战时期就经常与新四军发生摩擦,深得顾祝同信任。1948年6月豫东雎杞战役中,第25军侥幸逃脱被歼命运。原第七兵团司令区寿年被俘后,顾祝同马上推荐黄百韬接任兵团司令一职。
上任后的黄百韬将主力部队集结在徐州以东的新安镇一带,不断袭扰沭河地区。他的战略意图很明显:阻止苏北和鲁南的解放军部队会师,切断徐州与海州之间的交通线,巩固徐州东面的防御。随着战局日益紧张,11月1日黄百韬下令各部加紧备战。5日,第100军划归第七兵团指挥。6日下午,从海州西撤的第44军也并入兵团序列,使总兵力达到12万余人。
就在黄百韬准备迎战时,蒋介石在11月4日突然改变作战计划,命令他先掩护第九绥靖区西撤,还要等第44军到达新安镇后才能行动。这一临时变动打乱了原有部署,加上事先没准备渡河器材,部队行动严重迟缓。而此时解放军7个纵队的主力已逼近郯城、台儿庄、枣庄一带,形势急转直下。
11月7日天刚亮,黄百韬终于下令全兵团开拔。部队按第100军、第64军、兵团部、第25军、第44军的顺序向徐州转移。先头部队第44师刚到八义集就遭遇解放军南线兵团阻击,后续部队也在运河桥被北线解放军截住,最终被迫在碾庄圩一带集结应战。
兵团下属的第63军试图从窑湾镇强渡运河,却在7日陷入解放军包围圈。到8日,渡河部队被全歼。这一连串战斗彻底打乱了第七兵团的转移计划,使其成为解放军重点围歼的目标。
11月6日傍晚,李以劻随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来到新安镇兵团司令部。当时黄百韬刚开完军事会议,他神情凝重地指着地图说:解放军已经盯上我们了,现在处境非常危险。留在新安镇是孤军奋战,向西转移又可能半路遭遇解放军主力。更糟的是,工兵团到现在还没来架设运河浮桥。他无奈地表示,虽然已命第63军从窑湾强渡,其他部队次日西进,但行动显然已经太迟。
黄百韬接着愤慨地说:国防部的作战计划朝令夕改,害得我们处处被动。真是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啊!要是这次战败,就全完了。个人生死事小,国家命运事大。他将当前战局比作楚汉相争,言语中充满悲观。李延年和李以劻只能如实记录,准备向上级汇报。
深夜12点,黄百韬又特意找来李以劻。他透露解放军十多个纵队正快速南下,先头部队已到达郯城、邳县一带,明显是要围歼第七兵团。他建议李以劻次日一早就离开,以免路上出事。
黄百韬痛心地说:郭汝瑰他们制定的战略太差劲了。大军作战最忌朝令夕改,这会影响军心士气啊!他清醒地认识到,面对30多万解放军主力,第七兵团十几万人必败无疑,特别是在西撤途中遭两面夹击时最为危险。
他恳请李以劻转告刘峙,务必尽快集结其他兵团与解放军决战。如果第七兵团被围,希望刘峙派兵解围。最后,黄百韬对着地图连叹三声,说了句大实话:我们斗不过解放军,因为他们令行禁止,而我们阳奉阴违。
黄百韬的预见完全正确。第七兵团在西撤途中遭到解放军追击和夹击,最终被压缩到距徐州150里的碾庄圩一带,陷入重围。虽然国民党派出援军,但都被解放军阻击在30里外。各军结局如下:
第100军作为先头部队,其第44师在八义集遭阻击,师长刘声鹤战死,部队被歼。军长周志道率残部苦战十余天后于17日全军覆没,他本人负伤逃脱。
第64军是广东劲旅,战斗力强但军长刘镇湘刚愎自用。该军坚持到20日,在部分官兵投降后,刘镇湘于22日下午被迫投降。
第25军是黄百韬嫡系,战斗到21日晚阵地被突破,军长陈士章逃往第13兵团部,士兵大多投降。
第44军是临时划入的川军部队,虽疲惫仍顽强抵抗到18日,最终军长王泽浚被俘。
第63军试图从窑湾强渡,在渡河时陷入混乱,军长陈章自杀。到11日下午,该军全部被歼。
至此,黄百韬兵团彻底覆灭,他本人也在尤湖村附近阵亡(一说自杀)。这支兵团的覆灭,拉开了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溃败的序幕。其实第七兵团战斗力不弱,特别是其中的粤军和川军都很顽强。
但正如黄百韬所说,错误的战略决策和朝令夕改的命令葬送了这支军队。若能集中兵力决战,即便战败也不至于如此惨烈。那晚他对李以劻的肺腑之言和三次叹息,道尽了一个军人的无奈。然而历史大势不可逆转,淮海战役最终以解放军完胜告终,这不仅是战略失误所致,更是时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