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之死,究竟为何?背后可解读的层次,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1️⃣ 最表层的解释,是许多人熟悉的“忠奸对立”。
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奸臣,赵构是昏君——奸臣蒙蔽君主,残害忠良。这套“忠奸史观”逻辑简单、情绪鲜明,从《说岳全传》到民间戏曲都沿用这个叙事。
但现代史学早已跳出这种脸谱化的解读。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就犀利指出:中国传统史学常常使用“奸臣模式”,把政治失败归咎于个别大臣,而皇帝始终圣明、不担责任。这种叙事回避了对体制的批判,也暗示“只要换掉坏人,一切就会变好”,本质上是一种保守的历史观。
我们崇拜岳飞,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自我安慰:仿佛只要忠臣当道,就能直捣黄龙;痛恨秦桧,则是因为“宰相”是传统道德所能追责的最高层——再往上,就不能说了。
2️⃣ 更深一层的理解,是指向宋高宗赵构。
明代文人文征明就写:“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点出赵构的真实焦虑:如果岳飞真迎回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何处安置?
但这一说法也有问题。
历史上,宋钦宗曾托人带话给赵构:“但求一太乙观主足尔”,意思是“我只想回来当个道士,绝不敢争位”。而真正提出“迎回二圣”口号的,其实是赵构自己。岳飞在奏章中反而非常谨慎,称二圣为“天眷”,刻意淡化政治色彩。
赵构因“迎回二圣”而杀岳飞?这个说法,更像后世文人的政治隐喻。
3️⃣ 再往深处,是宋代体制的问题。
宋朝立国根基就是“重文抑武”,对武将极度防范。与金议和之后,岳飞这样兵权在握、深得民心的将领,自然成了心腹大患。
但这里也有矛盾:
真正有实力造反的将领(如安禄山),往往杀不掉;而能被杀掉的,其实已无造反能力(如韩信)。赵构当时并不老迈,外部威胁仍在,为何急于自毁长城?
更反常的是,赵构对岳飞的处置极其残酷——不仅杀岳飞,还处死其子岳云、部将张宪,彻底清洗岳家军。这已超出“防范武将”的范畴。
4️⃣ 最关键的一层,是党争的逻辑。
宋代士大夫政治从“观点之争”逐渐演变为“道德善恶之争”。自从孟子骂人“禽兽”以来,儒生辩论就喜欢把意见对立上升为人品对立:你反对我,你就是坏人。
北宋新旧党争从政见分歧一路升级为“永不叙用”→立碑刻名→肉体消灭。到南宋,主战与主和之争,延续的正是这种你死我活的路线斗争。
赵构为什么要用极端手段杀岳飞?
是要“定策”——通过消灭主战派的标志人物,彻底杜绝朝野再战的声音。他杀的不仅是一个将领,更是一种可能性。
5️⃣ 这种思维模式,一直延续到明代。
崇祯杀主和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本是奉旨议和),杀袁崇焕(罪名之一也是“款敌”),看似与赵构杀岳飞立场相反,实则逻辑一致:
不允许存在第二种路线(Plan B),不允许有人动摇“既定国策”。
真正悲哀的是:
面对强大外敌,最优策略本应是“战和两手灵活运用”,但宋明体制已陷入非黑即白的路线斗争。不允许并存,不允许试探,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 赵氏宗亲小编有话说:
岳飞之死,不是一个昏君奸臣就能简单解释的故事。
它背后是中国帝制时代愈演愈烈的党争逻辑、道德化的政治斗争,以及体制对灵活性的丧失。
甚至到今天,我们仍能看到这种思维的影子:
无法容忍不同意见,缺乏共存空间,认为对方“非蠢即坏”……
这才是这段历史最值得警惕的地方。
出品 | 趙氏宗亲
编辑 | 趙英雄
点
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