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华夏核心,掌握在彝族人手中?关键看三星堆的来历
迪丽瓦拉
2025-10-07 10:31:25
0

三星堆的横空出世不仅对普通人是个震撼,青铜大面具一亮相考古圈也都愣住了。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古文明,既不像中原也不像西域,偏偏又扎根在四川盆地,位置尴尬得刚刚好。

很多人说它神秘,其实它说的“话”,有一群人早就听懂了。椎髻发髻、纵目神像、刻符纹章、红铜神器……一条线拉过去,通到大凉山,通到彝族的史诗、礼俗和信仰里。

要读懂三星堆,得会看彝文,得认得铜神,得知道什么叫“堂狼山炼铜火不熄”。这些不是传说,是证据,是文化的回音。

铜面具不说话?彝文可能听得懂

三星堆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比如出土的青铜人像、兽面铜章、牙璋盾牌上都刻着符号,它们就是文字。

四川博物馆典藏着一件铜矛,矛刃中轴有连续刻符:三横两竖一钩,结构紧凑,有起笔、有收笔,具备“造字意图”。

研究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提出对这些刻符的解释,但进展不快。直到彝文专家介入,才有了突破。

彝文属于象形方块文字系统,最早源自距今约三千年的南方民族记录系统。现代彝文保留了其基本结构,依然遵循主宾谓语序,这一点与三星堆出土刻符文本惊人一致。

1995年,云南文史专家用古彝文字成功释读三星堆铜章一组刻符。内容涉及神职、方位、属名。字体横直结合,句式完整,符合古彝书写系统。

不仅语法对应,字形也有重合。例如“太阳”字在彝文中写作一个中心圆外附辐条,与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刻痕完全重合。“祭”字在彝文中写作“人立铜台”,三星堆立人像恰恰站于高台,双手握物。

彝族典籍《查姆》中有记:“人初有神语,不晓言辞,祭火为文,刀刻为字。”这与三星堆青铜刻符“火器铜刻”如出一辙。三星堆出土文物大量运用点刻、刮刻、阳模压印,符合《查姆》所记“火文”传统。

三星堆的“文字”,不是没人懂,而是得用对工具,彝文就是钥匙。如果三星堆的神像在说话,那它说的,未必是甲骨文,更可能是彝人千年前就记得住的语言。

脑门这撮头发,说不定才是关键

三星堆神像的脑袋很讲究。不管是青铜大立人,还是金面罩铜像,都有一个显眼的细节:椎髻发结。

其实“椎髻”这个发型,史书记载清楚。《蜀王本纪》写:蚕丛、柏灌、鱼凫等蜀王皆“椎髻左衽,不晓文字”。这个“椎髻”,在今天的大凉山还活着。

彝族男子成人后要束发成结,称为“阻莫”;长者加缀头饰,叫“翁比”;婚礼用的叫“阻贴”。这三种椎髻样式,和三星堆立人头像上“高束发结、右偏缠绕”的细节一致。

三星堆那尊顶级青铜立人像,高2.62米,头上椎髻直立,正中偏右,有金丝绕发根。这不是装饰,而是仪式化的标志。彝族成年男子椎髻,就是地位、年岁、身份的象征。

史学家指出,三星堆代表的古蜀文化,是彝族先民的一支,战败后南迁云南、贵州一带。彝族史诗《梅葛》记有:“彝人始于天菩萨,结髻为冠,走过断河。”“天菩萨”即为英雄形象,也是神的化身。

三星堆铜像形象中,椎髻与面具共存,面容厚重,耳垂垂大,五官“纵目”,这一点又和《华阳国志》中“蚕丛之目纵”完美对位。

现代彝族长者至今在祭天仪式中保留椎髻造型。云南昭通地区“火把节”上,头发高束的族长手持青铜刀、胸戴红铜铃,重演先祖形象。三星堆祭祀坑中,也出土大量青铜铃与手持礼器的神像。

铜像不动,但头发不骗人;发髻传得久了,就是族群的骨架,是“从头讲起”的文化证词。这也就难怪为什么人们要把二者联系起来。

铜器从哪来?堂狼山的脚印踩进了三星堆

在文字和发型之外,三星堆能够和彝族联系起来的地方还有不少。比如原料的来源和铸造工艺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三星堆的铜,不是从西域拉的,也不是从河洛运的。它的矿脉、合金、冶炼方式,都把方向指向滇东北。

三星堆青铜器的合金分析表明:铜为主体,锡次之,铅含量不超过10%。而这类铜矿,在中原少见,在滇东北的堂狼山地带大量存在。

《勒俄特依》记载:“堂狼山火起,铜随地出,支格阿鲁擎锤压地脉。”这不是传说,而是冶铜起源的族群记忆。

支格阿鲁是彝族创世神,在《洪水泛滥》《造铜为神》等古诗中多次登场,他用铜制天柱、建地梁,甚至把铜器作为通神工具。

三星堆出土的铜器中,青铜神树、鸟足尊、金面铜人、器形独特,尺寸巨大,铸造工艺采用“分模合铸”,与滇铜工艺体系完全契合。

云南文山、昭通等地至今有“火把铜神”崇拜。彝族人在传统信仰中认为“铜是雷神的骨头”,青铜是祭天之物,不可用于俗事,只能用于祖先、天神、部族首领的仪式。

三星堆的祭祀坑中,大量铜器为祭器而非日用器,说明用途一致。神树、铜人、铜兽,器器对位,场场仪式。

更重要的是,三星堆并未发现本地铜矿。它的铜从哪来?从滇东北,一路走铜马古道,穿越横断山,抵达成都平原。

这些铜,不仅传递技术,更传递信仰、制度、图腾和权力。铜在中原是兵器,在三星堆和彝族,是法器,是沟通天地的媒介。

三星堆不说话,但它的语言埋在铜里、缠在发上、刻在器上。但等待着人们去破解的三星堆迷雾很多,它是怎么出现、发展又消失的,至今没有准确说法。

谁能读懂它,就离华夏文明的起点更近一步。彝族人没说自己是中心,但他们手里那一把历史的钥匙,已经插进了锁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蜀汉开国君主刘备的创业之路最为艰难。与出身江东豪族的孙权、在东汉官场游刃有余的...
原创 关... 三国时期名将如云,有人推崇吕布为第一猛将,也有人认为关羽、张飞的万人敌称号当之无愧,还有人对五子良将...
原创 豪... 1643年:大清王朝的生死攸关时刻 1643年8月,明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而新兴的大清王朝也迎来了...
奥地利为何失去全部海岸线,沦为... 奥地利:从海洋帝国到内陆之国的沧桑历程 奥地利坐落在欧洲心脏地带,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
原创 从... 欧洲的觉醒之路:从安全依赖到战略自主的艰难转身 2022年初春的一声炮响,不仅打破了乌克兰的宁静,更...
原创 清... 清朝初年,朝廷强制要求汉人剃发留辫,这一政策激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尤其在南方地区,因剃发令引发的起义...
原创 清...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与清朝入关 1644年3月19日,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
原创 日... 1945年8月,人类历史上首次核武器实战震惊世界。美军先后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巨大的蘑菇云下,日...
原创 在...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群雄并起。在这动荡的年代里,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仰的英雄豪杰。其中,关羽无疑是最为人...
原创 元... 王保保为何被称为天下奇男子? 北元危局中的君臣联手 1370年,元顺帝去世,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
原创 1... 1981年,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生命垂危之际,他躺在病床上,用微弱的声音向曾经的部下郭汝瑰提出了一个埋藏...
原创 中... 太监,这个古老东方国度里一个特殊而充满传奇色彩的职业。在封建王朝的深宫大院里,这些经过特殊手术的男性...
原创 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生存智慧:两类人他绝不敢得罪 在历史长卷中,明太祖朱元璋以铁血手段闻名于世。这...
原创 于... 文/历史漫谈 两袖清风这个成语我们都耳熟能详,它专门用来赞美官员的廉洁奉公。在明朝历史上,有一个人与...
原创 原... 明朝名将辈出却难逃灭亡的命运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网上常说的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
原创 三... 【三国趣谈】一位被莽字耽误的名将:武艺超群却因性格葬送性命 说起三国猛将,关羽、赵云等名字总会率先浮...
原创 张... 三国名将张飞的智勇传奇 导言 虽然张飞常被描述为粗鲁无文的武将,但他绝非有勇无谋之辈。在蜀汉政权建立...
原创 宋... 秦始皇开创了泰山封禅的先河,此后中国历史上延续200年以上的汉、唐、宋等大一统王朝,都有帝王前往泰山...
岳飞之死:中国帝制党争逻辑的牺... 岳飞之死,究竟为何?背后可解读的层次,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1️⃣ 最表层的解释,是许多人熟悉的“...
原创 原... 英雄末路:韩信传奇的一生 少年英雄的崛起 历史长河中,少年英雄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