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时,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决定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全国各地。这些藩王不仅拥有兵权,还能世代继承王位。朱元璋的本意是让朱家子孙永远守护大明江山,成为皇室的坚实屏障。
然而事与愿违。朱元璋去世后,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这场靖难之役证明,藩王手中的军队不仅不能保护皇帝,反而可能成为争夺皇位的工具。
朱棣登基后,一直担心自己的子孙会效仿他的做法。为了杜绝类似事件重演,他虽然保留了藩王的封号和待遇,却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还规定藩王之间不得私自往来。从此,明朝的藩王们就成了被圈养的贵族,只能整日享乐,既不能擅自进京,也不能拥有军队。他们要么在王府里生儿育女,要么拼命敛财。
到了明朝末年,这些藩王不仅没能起到保卫朝廷的作用,反而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明朝宗室人口已超过15万,朝廷收入的30%都要用来供养这些皇亲国戚。
更令人失望的是,当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席卷全国时,这些藩王的表现简直不堪入目。除了周王朱恭枵散尽家财组织抵抗外,其他藩王不是望风而逃就是束手就擒。比如长沙的吉王、襄阳的襄王、太原的晋王等,都是听说起义军要来就立即逃跑。
《明史》中关于秦王的记载更是令人愤慨。作为朱元璋次子朱樉的后代,秦王一脉向来富可敌国。崇祯十六年(1643年),当李自成大军围攻西安时,从四川调来的5000援军因缺少冬衣冻得发抖。守将请求秦王朱存枢出资为士兵添置棉衣,却遭到断然拒绝。愤怒的川军干脆开城投降,导致西安失守。更讽刺的是,这位秦王后来竟然投降了李自成,还当上了起义军的将领。
然而,考古发现却彻底推翻了这段历史记载。在西安南郊的一次施工中,意外发现了秦世子朱存枢的墓葬。墓志铭清楚地记载:朱存枢早在崇祯二年(1629年)就病逝了,当时他还只是世子,根本没当过秦王。这个发现证明,《明史》中关于秦王投降李自成的记载完全是错误的。陕西师范大学的明清史专家梁志胜教授就明确指出:《明史》在这件事上存在严重失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