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9年的盛夏,长安城外骄阳似火,翠微宫内却笼罩着一层阴霾。唐太宗李世民躺在龙榻上,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草木,心中百感交集。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此刻正与病魔做着最后的抗争。
六年前那场储位之争仍历历在目。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李世民不得不废黜了长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最终选择了性情温和的九子李治作为继承人。但此刻,望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李世民不禁忧心忡忡:这个温润如玉的儿子,真的能驾驭朝堂上那些老谋深算的大臣吗?
经过深思熟虑,李世民拟定了辅政大臣的最终名单。他特意召来李治,语重心长地说:无忌和遂良都是忠贞之士,可以托付大事。唯独李勣...说到这里,太宗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此人智谋过人,却与你素无恩义。朕已将他贬往叠州,若他心怀不轨,你当机立断。
说起这位让太宗都忌惮三分的李勣,他的故事要从山东曹州说起。少年时的徐世勣(后赐姓李)生得虎背熊腰,最喜结交豪杰。隋末天下大乱时,他投奔瓦岗军,凭借过人的胆识很快崭露头角。在一次夜袭敌营的行动中,他单枪匹马斩杀数十人,从此威名远播。
归顺唐朝后,李勣成为秦王帐下最得力的将领。虎牢关之战中,他率轻骑迂回敌后,与李世民前后夹击,一举击溃窦建德十万大军。玄武门之变时,又是他带兵控制长安各门,为李世民登基扫清障碍。这些汗马功劳,让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位列前茅。
接到贬谪令的那天,李勣正在府中修剪他最爱的牡丹。听完圣旨,他二话不说放下剪刀,连家眷都未及告别就踏上了赴任之路。这份果断让新即位的李治大为感动,不久便将他召回京城,委以洛州刺史的重任。
在武则天立后的风波中,李勣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当长孙无忌等人激烈反对时,他只是淡淡地说:此乃陛下家事。短短七个字,既保全了自身,又给了高宗台阶。相比之下,曾经显赫一时的长孙无忌最终被贬黔州,在流放中郁郁而终。
公元669年冬,76岁的李勣在病榻上安详离世。高宗闻讯悲痛欲绝,不仅罢朝七日,更亲临灵前祭奠。当看到老将军简朴的遗物时,这位帝王不禁潸然泪下。或许在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了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