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使至,司马懿问曰:“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司马懿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这一番使者进见司马懿的对话,看似平常,实则直陈了诸葛亮的濒临大限之日的原因。
据宋书载: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方今夷狄对岸,外御为急,兵食七升,忘身赴难。故而,南朝梁后期,镇北将军江革被俘之后,北魏日给其“三升脱粟”被说成是“仅余性命”。由此可见,三升米仅供维持生命,日食七升米则为人的生存底限。
所以,使者的无心之谈,使司马懿窥视到了已患大病的诸葛亮的现状。对病重还要操劳国事的诸葛亮,司马懿的“持久战”可谓着实奏效。
而诸葛亮所固有的偏执性格,也是其“中道崩殂”的原因。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果敢”,使魏延的子午之计付之一炬,而在启用之际就遭众人极力反对的马谡,反被诸葛亮委以重用,致使街亭惨败。
在“兴复汉室”的恢弘构想中,诸葛亮所担负的压力愈发沉重,终在外感,心力失调,郁郁寡欢。这“气”,也是诸葛亮之死的另一个诱因。
上方谷一战,司马懿率众军落入诸葛亮的彀中,诸葛亮筹火攻围剿,却不料天降大雨。蛰伏待机的司马懿一点点的拖垮了诸葛亮,看着兴复汉室以无望,一生鞠躬尽瘁,,五十四岁的诸葛亮带着未完的志愿驾鹤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