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斯诺的坦诚对话:长征中最黑暗的时刻
1960年10月22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隔多年再次访问北京,与毛泽东主席进行了数日畅谈。在这次充满历史意义的会面中,斯诺提出了一个直击核心的问题:在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哪个时期让您感到是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锋芒。对常人而言,很少有人愿意公开谈论自己最艰难的过往。但毛主席以他一贯的坦荡胸怀,平静地给出了答案:长征时期,特别是张国焘闹分裂的时候。那时我们人员锐减,但最大的困难不是来自外部敌人,而是内部的分裂。
革命路上的重重险阻
回顾毛主席的革命历程,危险与挑战如影随形。从蒋介石白色恐怖下的生死考验,到革命同志前赴后继的牺牲,再到他本人曾险些丧命的惊险时刻,可谓九死一生。然而在毛主席心中,这些外部威胁都比不上1935年长征途中张国焘引发的分裂危机。
两支红军的鲜明对比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长征。在错误路线指导下,湘江战役后部队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人,后续战斗更是损失惨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虽也曾受挫,但在川陕地区发展迅速,兵力扩充至五个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1935年6月,两支红军在懋功会师。中央红军为迎接红四方面军做了精心准备:搭建松枝会场,书写欢迎标语,领导人们冒雨等候。当张国焘骑着高头白马,在三十多名警卫簇拥下出现时,浑身湿透的毛主席快步上前,与这位北大时期的老友热情相拥。
危机暗涌:实力悬殊下的权力博弈
会师后的宴会上,张国焘得知中央红军仅剩万余人,而自己部队号称十万(实际八万),心态开始发生变化。尽管在两河口会议上同意北上方针,但张国焘很快表现出犹豫。他试图拉拢中央红军将领,主张南下建立川康根据地。
为维护团结,中央决定将部队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随行;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指挥。然而张国焘一再拖延北上,甚至在中央任命他为红军总政委后,仍暗中命令部队南下,并密令如遇阻挠,可开展党内斗争。
生死时刻:叶剑英的机智与中央的决断
危急关头,叶剑英冒险将张国焘的密电内容报告中央。毛主席当机立断,连夜率部北上,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而张国焘执意南下的结果,是红四方面军在川康地区遭遇重创,从8万人减至4万,不得不重新考虑北上。
转机:共产国际代表的斡旋
关键时刻,从苏联归来的张浩(林育英)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共产国际代表,他带来了密码本和最新指示,并凭借与张国焘的私交,成功说服其放弃另立中央的念头。张浩创造性地提出分区管理的方案,为张国焘提供了体面的台阶,最终促成了红军的再次团结。
历史的回响
这段惊心动魄的党内斗争,展现了毛主席在危机中的非凡智慧。张浩同志在化解这场危机中的贡献,也赢得了毛主席的深深敬重。在张浩逝世时,毛主席亲自执绋抬棺,这是对一位革命战友的最高礼遇。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者不仅要面对外部敌人的枪炮,更要经受内部考验的淬炼。而正是这种在绝境中坚守信念、维护团结的精神,最终铸就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