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外论坛上一个讨论帖引发热议。在美国知名社区Reddit的地缘政治板块,有网友抛出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中国的强硬派声音主要来自民间,而不像美国那样集中在军方?这个话题迅速引发各国网友的激烈讨论。
事情要从中国最新公布的国防预算说起。2025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公布了新一年度的国防预算草案,金额达到17846.65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7.2%。3月9日,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最终确定为1.81万亿元。这是中国国防预算连续第十年保持个位数增长,主要用于提高军人待遇、装备更新和实战化训练等方面。
这个数字在国内外引发截然不同的反应。西方媒体一如既往地炒作中国威胁论,而中国民众却普遍觉得这个数字还不够。这种反差确实耐人寻味——要知道,美国2025财年国防预算高达8860亿美元(约合6.3万亿元人民币),是中国的3.5倍。按人均计算,美国军费支出更是中国的10倍以上。更讽刺的是,美国国内还经常爆发要求削减军费的抗议活动。
为什么中国民众对国防建设如此关注?这要从历史记忆说起。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长达百年的屈辱历史。那些黑白照片中列强军舰横陈中国港口的画面,至今仍深深刺痛着国人的心。正是这种历史创伤,造就了中国人强烈的国防意识。在各大网络平台上,随处可见军费应该再提高的讨论。有网友直言:和美国相比,我们的军费投入还远远不够。
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在记者会上的一番话道出了中国军费政策的考量。他指出,中国军费占GDP比重仅为1.3%,远低于美国的3.5%和俄罗斯的6%以上。即便在周边国家中,俄罗斯2024年军费暴涨50%,日本也增加了16.5%。中国保持7.2%的增幅,主要是为了必要的装备更新和实战化建设,比如海军航空兵部队的现代化升级。
这种克制态度与中国的国防政策一脉相承。自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以来,中国军队已有46年没有经历大规模实战。但中国网友反驳说:我们增加军费是为了自卫,历史上我们吃过军力落后的亏。一位塞尔维亚网友的评论很有代表性:中国从未主动挑起战争,西方媒体的指责完全是双重标准。
这种民间鹰派声音的根源,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教育和媒体环境。从小学开始,历史课本就详细讲述近代屈辱史;新闻媒体也经常报道国防建设成就。这种环境培养出了民众的国防意识。相比之下,美国社会更关注个人自由,经常有民众抗议军费过高,要求将资金用于民生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军方始终保持专业和克制。即将离任的新闻发言人吴谦就是典型代表。这位1973年出生的北京人,毕业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后赴英国深造。自2015年担任发言人以来,他始终强调维护主权但不主动生事的原则。这种专业态度体现了中国党指挥枪的体制特点——军方严格执行中央决策,不参与舆论炒作。
这场网络讨论折射出中美差异:在美国,鹰派声音主要来自政府和智库;在中国,民间舆论更关注国防建设。这种差异源于两国不同的历史经历和发展阶段。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中国从积贫积弱到重新崛起,靠的就是这种全民的忧患意识。在中国民众看来,强大的国防不是威胁,而是维护和平的必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