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
在遥远的尧帝时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席卷大地。浑浊的浪涛吞噬了农田和村庄,百姓们流离失所,整日生活在恐惧之中。面对这场灾难,尧帝召集大臣商议对策。经过多方推荐,最终决定派鲧去治理洪水。
鲧的身世颇为显赫。相传他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儿子,也有说法称他是颛顼的五代孙。作为黄帝的后裔,鲧被封在崇地(今陕西西安鄠邑区一带)。历史上真实的崇国就位于关中沣水流域,其国民自称是鲧的后代。然而,鲧治水九年,却始终未能平息洪水。最终,他被流放到羽山,并在那里结束了一生。
到了舜帝时期,治水的重任落到了鲧的儿子禹肩上。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带领众人翻越高山、勘测地形,足迹遍布九州大地。无论寒冬酷暑,他都坚持在一线指挥,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件事:第一,禹新婚仅四天就告别妻子女娇(涂山部落酋长的女儿,涂山位于今浙江绍兴西北),投身治水大业。期间他曾三次路过家门,却因公务繁忙始终未能踏入一步。第二,禹生活极其简朴,但在祭祀神灵和兴修水利上却毫不吝啬,足见其为民之心。第三,传说在治水过程中,禹得到了神女瑶姬(一说为炎帝之女,一说为西王母之女)的帮助。瑶姬不仅赠予他治水天书,还派使者协助他完成大业。
在陕西境内,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传说。从黄河壶口到龙门段的河道,相传都是禹亲手开凿的,因此龙门又被称为禹门。宁强县的汉王山中有一个水洞,洞内立着一块禹王碑,据说就是大禹当年治水时留下的印记。
这些传说虽非史实,却真实反映了先民们与自然抗争的智慧和勇气。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禹终于完成了治水伟业:开凿九座大山,疏通九条大河,整治九个大泽,用疏导之法彻底平息了水患。因功勋卓著,禹被封于夏地(今河南禹州),建立夏后氏。
百姓们为表达敬意,尊称他为大禹,意为伟大的禹。后来,大禹经常与舜帝商讨治国之道。他曾告诫舜帝:作为天子,最危险的就是是非不分,听不进忠言。这番肺腑之言让舜帝深受感动,决定将帝位禅让给他。
大禹多次推辞,并力荐舜帝之子商均继位。舜帝去世后,为避免与商均发生冲突,大禹隐居阳城(今河南登封)长达三年。这期间,各地诸侯纷纷前来朝见大禹,却无人理会商均。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顺应民意,在阳城登基称帝,建立夏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
(参考资料:《史记》《中国历史全知道》《三秦变迁史》《中国神话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