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兵南下,开封危机陡升。朝中有人提议逃城,有人主张固守。
李纲挺身,固守东京。徽钦皇帝有意遣使求和,赵构走出开封。谁先脱身?谁被困失陷?
靖康元年正月,金东路军完颜宗望率部直抵开封城下。东京一片戒备紧张,京畿内外人心惶惶。
朝廷中风声四起,有宰相、尚书建议弃城南逃。城墙之外金弓弩声、探子夜来的脚步声交错。李纲登堂受命,承担守城重任。李纲为京城守御使、东京留守,主持开封城防。城墙裂缝处及时修堵,护城河河道疏通,守军加强巡逻夜检。李纲督促将士严守城门夜间不许自开。城东城南墙角有游骑试探被拦截,被射中箭矢者多,伤者亦有。
金军尝试夜襲宣泽门。刺客渐近城门,守军按李纲布置提前侦察。守城士卒借地形掩蔽,夜色中埋伏。金军探子被斩获,箭矢反射火光,守军惊呼中止金军前进。天明时分,李纲调集前军再次巡查城墙。夜袭搅扰虽为金军所为,但城防未被破。
李纲上奏钦宗,提出城中粮草虽紧,但守城比逃命更有希望。朝中主战派与主和派激烈争论。李纲几度被斥夺权柄,却被皇帝钦宗召回请守。守城中,禁军与乡勇混编,军令严格,纪律落实。守军士气在李纲鼓励下渐稳。
金营迫使议和。完颜宗望派使至城下,提出割地赔款与交出亲王人质之类条件。朝廷讨论激烈。金兵威胁中,钦宗答应某些条件以换撤军。
议和谈判中,金人提出拥有中山、河间、太原三镇等地之要求。钦宗派康王赵构与宰相张邦昌为人质。割地条件部分被接纳。临时议定“宣和和议”,金军撤回。开封城外数日平静,城墙内外呼吸稍缓。
守城里李纲的职务未被撤。城中人见守军之组织与演练日夜不息。城门夜间巡防之制度固守,守军伤亡虽有,却未被打垮。朝廷内部有投降者暗中说“守城无望”,有议和者说“割地换命”。但李纲数次劝钦宗“文武官应集结”,未听放弃也未被驱去。城破之前,李纲职位被罢但尚未离开京师,尚未被俘。
金军第一次围城虽被李纲守住,但局势并未缓解。金国大军南撤不久,朝堂上下反而更加混乱。主战派被贬,主和者抬头,尤其在张邦昌、朱倬、黄潜善等人操持下,朝政全面向议和倾斜。
赵构当时以康王身份,虽然地位不高,但在皇族中尚属年富力强者。钦宗将他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名义上负责北方防务,实则远调出城。宣和七年末,他便开始在河北、山东一带活动,不久被派往金营,出使谈判。
赵构出使行踪不甚明确。《靖康要录》提到,赵构自汴京出发,曾抵磁州、贝州等地。此行中他并未如预期完成使命,而是在北地游移数月后突然南下。是否私自脱离使节身份,史料未明,但结果却是显著的:他没有返回开封,也未再参与朝政,而是一路南行,最终到达建康。
与此同时,金兵卷土重来。靖康元年十二月,金军再次南侵,直逼开封。城中守备已不复当年,李纲被罢,杜充怯懦,童贯、梁师成依然掌控禁军,朝廷毫无还手之力。钦宗急令再议和亲,遣使送金银绢缎,同时再度商议送宗室为质。
此时赵构已在河北境外,京师无法联系。钦宗只得另派宗室数人代替。徽宗则早已退位,居于“延福宫”,虽已不问政事,却密使张叔夜向金人示好,自求北上。
赵构一路南行,并未公开称帝,但开始笼络士绅。抵达建康后,当地宗室、文武群臣纷纷前来迎拜。赵构虽未被正式推举,但显然已有称帝意向。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开封失守,徽钦二帝被俘。赵构遂在南方即位,改元建炎,建立南宋。
从出使到南渡,赵构并无明确反抗金人的军事举动,也未曾组织援军北上。过程极为平静,甚至有刻意规避战事之嫌。但从结果看,他是唯一未被俘的宗室皇子,是北宋灭亡后唯一具有皇统继承权的成员。正因如此,赵构成为后继皇朝的建立者,也成为靖康之难中最早“脱身”的人。
这一切的发生,都围绕着一个关键点:出使。他的外派身份,既让其避开京师沦陷,也为其后来的南渡提供了便利。
而朝廷内部,早在第一次围城后,已通过各类人质、和亲、纳贡等手段不断向金人示弱。徽宗自请北上,钦宗连番遣使。两帝皆未试图突围或自救,只求换取暂时安稳。
赵构的选择虽非英勇抗战,却精准避开最危险的节点。在北宋皇室中,除了他,没有第二人能完整保存权位、命运、家族。他的南行之路,恰恰是徽钦二帝反复遣使失败、朝中无力应对金兵的直接产物。
靖康元年年底,金军再次南下。与上次不同,这一次几无周旋余地。钦宗急令组织防御,城中各部门忙于修补残缺的城墙、清点军粮,募兵、募民、募勇接连出台,实效不显。城外金兵沿旧路而来,攻势更猛。东华门、西水门、宣德门接连遭试探性进攻,城头箭雨频发,夜间火光不息。
此时的赵构,并不在汴京。他在先前被派往河北方向,名义上是出使金营,实则承担“求和”与“观望”之职。由于他尚未登基,在皇族中排名不靠前,权力有限。但他的动向,开始引发部分将领注意。
赵构自磁州南返途中,并未按计划返回京师,而是绕道进入河南南部,随后进入安徽地区。沿路,他未参与任何正面战斗,也未召集兵力护驾,行动路线极为谨慎。他不声不响地避开正面战场,几乎同时,徽宗却在开封的延福宫中递出密信,向金兵主动示好,请求再度前往金营“议和”。
赵构的南行,没有公告朝廷,没有通报宗室,也未曾遭到追责。当朝中将领与官员在开封死守之际,赵构已经到达了健康(今南京)周边。这一段南迁路径,成为他后来自立的重要节点。
靖康二年正月,金兵发动全面攻城。东京守军被反复冲击,李纲已被罢黜,杜充接替城防,缺乏组织。西面城墙最先告急,随即东门亦失守,金军入城如潮。钦宗试图再度议和,但金军早有计划,直入皇宫。徽钦二帝连夜被捕,次日清晨,皇族、后妃、公主、官员、禁军纷纷被带走。靖康之变正式爆发。
而赵构,此时已经彻底脱离这一切。他被部分南方宗室推为“摄行天子”,随后在应天府正式称帝。数月后改元“建炎”,宣布“承继大统”,建立南宋政权。
这一脱身过程,几乎没有硝烟。赵构没有策马突围,没有组织军队对抗,也未派兵回援东京。他只是出使后一路向南,便彻底从靖康之劫中抽身出来。后人虽对其行动多有评议,但事实却无可争议——在东京陷落前,赵构已成功脱离,是所有宗室中唯一一个完整保存权力与性命的人。
更关键的是,他的南下是合法身份下的转移,而非临阵脱逃。他既无抗命,也未自立为王于北地。等到东京城破,再无皇权传承之际,他的皇位就显得水到渠成。朝中遗臣、江南旧部纷纷响应。赵构也顺势构建起新的政治中心——临安。
至此,赵构“脱身”已有清晰结局。徽宗、钦宗及宗室尽数北俘;京师守臣或死或降;而他则以“康王”身份完成脱险、转移、即位的一整套流程,成为靖康之变中最完整的幸存者。
李纲为朝廷中主战派核心人物之一。金军第一次围城之时,李纲上表坚持守城。他督促整肃京城防守,修城防环,调兵马迎敌。守城期间他慰勉将士、筹集粮饷、巡视城墙夜间防御。他曾反对迁都与放弃汴梁之议。朝中主和派与主战派争论激烈。李纲俨然成为守城者精神象征。
李纲守城之功在第一次围困之后获得朝廷认可。他被任命为守备京师之职,获得较多军事指挥权。金军撤退之际,李纲权力暂有高峰。使节谈判与议和方案中,他多次被朝廷召问、征询。
城外金军再度来袭之初,李纲权力开始受限。朝中主和派势力增强,主战者被削减。李纲被罢或外调,不再处理关键拒敌事务。守城重责向几位宰臣与其他将领倾斜。金军围城力度增大,守军数目比第一次减少,调度组织混乱。
金人攻城之末,徽、钦二帝被俘。赵构南方得以避祸。李纲未被记为被俘者。他没有皇族身份,脱身性质与王室不同。他死守京城过程中遭遇权力削弱与被撤职。李纲未以逃脱者的形象被史书聚焦。
南宋建立之后,赵构以南方王权支撑朝政,李纲在高宗朝廷中仍受重用。李纲虽未丧其身,但未获得皇族脱身之类传说性质光环。赵构称帝、迁都、治理南方使其逃脱之身份被广泛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