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预制菜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来热议,与此同时,日本校园午餐和这些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少人好奇他们那里是否使用预制菜,其实,他们用了百年时间,已经将校园午餐做成了不敢想象的模样!
日本学校午餐不叫“食堂饭”,有个专属词“给食”,这事还得从1889年说起。
山形县一座寺院里的小学,住持见贫困孩子带不起饭,就给他们分饭团配咸菜,成了日本最早的给食。
后来关东大地震让粮食更紧张,1923年文部省索性鼓励全国学校供餐。
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美国援助的脱脂奶粉、火腿肠成了给食主力,1946年还定了“学校给食感谢日”。
直到1954年《学校给食法》出台,给食才算有了法律靠山,连经费分担、设施补助都写得明明白白。
主食也几经变迁:美国曾施压让用面包,到1976年日本大米过剩,才改回米饭。
一路折腾到2013年和食申遗,带本土特色的给食模式才算彻底定型。
现在问日本中小学有没有预制菜,答案是明确的“没有”,这规矩藏在无数细节里。
有位叫松丸奖的专家最有发言权,他是国家管理营养师,在小学管了15年给食,写的《供餐之谜》讲透了内情。
按规定,食材必须当天进货当天用完,开封的番茄酱、果酱哪怕剩一点,当天也得扔,只剩盐、酱油能长期用。
更严的是,冷冻食品、含添加剂的原料压根不许进校门。
食堂师傅每月要做两次粪便检查,每天上岗前得过卫生关,连校长都不能随便进厨房。
菜单由“营养教谕”专职制定,这是持国家资格证的老师,得用软件算好营养、控制成本,还得兼顾口味和食堂能力。
每天早7点前,六七家供应商送新鲜食材,11点40分备好餐后,先给校长试吃,没问题才送进教室。
能做到零预制菜,光靠规定不够,得有实打实的支撑。
首先是钱的问题,日本中小学午餐每餐约270日元(合13元人民币),这只是食材费,其他开销全由政府兜底,没财政支持根本扛不住。
其次是制度托底,2005年《食育基本法》把给食升了级,不只是喂饱孩子,还要教他们懂营养、惜粮食、知文化。
每个学校配1到3名营养教谕,2009年还出了《学校给食卫生管理基准》,连食材清洗、储存都有标准。
1996年大阪O-157食物中毒事件没白发生,近万人感染的教训,让日本把卫生防线筑得极牢,HACCP卫生体系成了所有供餐机构的标配。
这些保障加在一起,才守住了“零预制菜”的底线。
日本中小学没有预制菜,不是一句简单的禁令,是百年试错、立法护航、财政托底的结果。
从饭团到标准化餐食,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孩子的用心。
这或许不是唯一答案,但那份藏在细节里的坚守,值得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