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召见康有为:一场君臣之间的微妙博弈
在得到慈禧太后能支持就支持,不能支持也别阻拦的默许后,光绪皇帝信心倍增,认为自己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推行新政,振兴大清。恰在京城崭露头角的康有为,因其激进的变法主张引起了光绪的注意。于是,在一次与翁同龢、徐桐等重臣的议事中,光绪主动提起了这位风云人物。
光绪首先询问自己的老师翁同龢:翁师傅,您可曾见过康有为?
翁同龢此前对这位狂生并不在意,更不屑于接见一个区区六品主事,因此两次将康有为拒之门外。但如今皇帝问起,他自然不能如实相告,于是巧妙回应:臣尚未得空见他,不过听闻他近日确实在京城活动。
这番话既显得自己公务繁忙,又暗示自己一直关注着康有为的动向,可谓滴水不漏。
然而,没等光绪继续发问,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徐桐便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反对:皇上,此人万万不可召见!当年春闱若非老臣未参与阅卷,以他那狂傲之气,老臣单凭鼻子都能嗅出来,绝不会让他入榜!如今他虽为朝廷命官,却整日不务正业,皇上不治他的罪已是宽宏大量,岂能再召见他?
徐桐的反对理由很简单:一是康有为性格狂傲,二是他不守本分。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劝谏皇帝必须站在皇帝的角度思考。光绪之所以对康有为感兴趣,正是因为对朝堂现状失望,渴望变革。因此,徐桐的反对不仅无效,反而激起了光绪的反感。
果然,光绪立刻反问:不务正业?那徐师傅说说,什么是正业?
徐桐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身为工部主事,却整日不见人影,连衙门都不去,这还不算不务正业?
光绪冷笑一声:满朝文武倒是日日当值,可结果呢?甲午一战,大清赔了两万万两银子!
见祖制规矩压不住皇帝,徐桐又换了个角度:皇上,康有为在京城组织强学会,蛊惑人心,此风不可长啊!
在封建时代,扣帽子是最常见的打压手段。但徐桐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对康有为的主张一无所知。光绪抓住这点,反问道:那徐师傅说说,康有为到底蛊惑了什么?朕倒想听听!
徐桐顿时语塞,只能悻悻退下。
有了徐桐的前车之鉴,翁同龢更加谨慎。他先顺着光绪的意思说道:据臣所知,康有为成立强学会,旨在以新学振兴大清,不少官员都积极响应。
这番话既试探了光绪的态度,又为后续劝谏埋下伏笔。见光绪点头赞同,翁同龢话锋一转:不过,皇上若召见他,按祖制必须加恩升职。可康有为尚无尺寸之功,贸然提拔恐招非议,届时翰林和御史们恐怕……
翁同龢深谙官场之道——劝谏要站在皇帝的利益角度。他暗示,若强行召见康有为,不仅违背祖制,还会引来言官弹劾,影响皇帝声誉。
徐桐也立刻附和:翁师傅所言极是!言外之意:若皇帝执意召见,翰林和御史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面对两位重臣的联合施压,光绪只得妥协:罢了,翁师傅,你代朕见见他吧。
就这样,翁同龢成功掌握了与康有为接触的主动权。论学问,他与徐桐或许不相上下;但论权谋,徐桐远非他的对手。
(本文基于电视剧《走向共和》情节演绎,非真实历史记载,请读者注意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