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群雄争霸下的虞国兴亡史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是东周王朝的前半段,这段历史因鲁国史官编写的《春秋》而得名。当时史官们按四季记录各国大事,简称为《春秋》,这段历史也因此得名。春秋时期始于周平王东迁洛邑,结束时间有不同说法:一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去世;另一说以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或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为界。在这近三百年间,周王室日渐衰微,诸侯国纷纷崛起,齐、晋、楚、秦等大国不断吞并周边小国,为后来的战国七雄格局奠定了基础。
虞国的建立与衰落
虞国(公元前1046年-前655年)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爵位为公爵,又称北虞。周康王时期,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孙虞仲受封于今山西平陆一带,建立虞国。与鲁、卫、燕等诸侯国一样,虞国也是周王室的同宗诸侯,本应成为拱卫王室的重要力量。然而这个地处中原腹地的公爵国,却因地理限制难以扩张,在整个西周和春秋初期都鲜有作为。
晋国的崛起与假道伐虢
与此同时,爵位较低的晋国却在晋献公时期迅速崛起。公元前658年,晋献公以报复虢国曾支持晋国内乱为由,决定攻打虢国。但晋军需要借道虞国,于是派大臣荀息带着名马美玉向虞国借路。虞国大夫宫之奇看穿晋国阴谋,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谏国君: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必危。可惜虞公以同姓不伐为由,执意借道给晋国。
成语典故的由来
公元前655年冬,晋军假道虞国灭掉虢国后,果然回师灭虞。这个历史事件衍生出多个著名成语:假道伐虢指借路行兼并之实;唇亡齿寒比喻利害相关;辅车相依形容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典故在《左传》《史记》中都有详细记载,成为后世警世恒言。
百里奚的传奇人生
虞国灭亡后,大夫百里奚被俘,后作为陪嫁奴隶来到秦国。他逃到楚国牧牛,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赎回,因此得名五羖大夫。这位虞国遗臣在秦国大展才华,辅佐秦穆公称霸西戎,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基础。历史学者常感叹:虞国虽有宫之奇、百里奚等贤才却不知重用,其灭亡实属必然。
虞国的覆灭让晋国疆域扩张,秦国得到贤相百里奚,两国实力大增。这段历史不仅留下深刻教训,更见证了大国崛起与小国消亡的残酷现实。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时代,固步自封的诸侯终将被时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