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何不杀张良?关键就在一个权字。张良这个人很特别,他没有自己的地盘,不掌握军队,也不拉帮结派,唯一的优势就是过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贪恋权力。
在帝王眼中,最危险的是三种人:首先是手握兵权的将领,因为军队可以直接威胁皇权;其次是掌控人事任免的大臣,他们能间接影响军队;最后是掌握财政大权的官员。相比之下,钱财对皇权的威胁最小,所以皇帝往往能容忍贪官,只要别贪得太过分。
张良恰恰避开了所有权力陷阱。史书记载中,他从未带兵打仗——带兵最多的韩信最终被杀,军中威望颇高的樊哙也险些丧命。在官职方面,张良只担任过太子少傅这样的虚职,平时多以养病为由闭门不出。
更耐人寻味的是,张良在汉朝建立后的表现。刘邦要封他三万户食邑,他却只要了一万户,还经常借口修道求仙远离朝堂。这显示张良早就看穿刘邦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本性,提前做好了自保准备。
但张良的智慧不止于此。在刘邦晚年,他暗中支持吕后集团。当刘邦想废太子时,张良出谋划策保住了太子地位。这令刘邦深感权力失控,写下著名的《鸿鹄歌》抒发无奈,其中鸿鹄暗指羽翼已丰的吕后。
值得注意的是,韩信之死很可能与张良有关。史料记载,张良曾与韩信长时间研讨兵法,期间很可能替吕后拉拢韩信。同样受吕后指使的还有樊哙。韩信那句羞与哙等为伍的愤慨之言,可能就是拒绝吕后拉拢的表现。这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汉书》明确记载,吕后掌权后对张良格外器重。这说明在权力更迭的关键时刻,张良的谋划确实帮吕后巩固了统治。正是这种对权力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超然处世的智慧,让张良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