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史一定是从清朝后期开始的。面对西方更加强大的列强,从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清政府就一直处于被他国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境地。而那一段屈辱史的代表就要当属当时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哪怕放在如今的历史课堂,年幼的孩子都会对这段历史感到愤慨不已。
我们暂且不谈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面对列强的无能,单纯来看各个条约中巨额的赔款,这些资金原本应该被用来促进国民发展只用,却因为种种因素而流向了列强国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晚清开始中国的国势开始越来越弱。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署的《南京条约》再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签署的《天津条约》,直到1900年,自取灭亡的慈禧太后宣战后中国的全面战败,清政府签署的《辛丑条约》,数额越来越离谱的赔款让清朝的统治真正开始风雨飘摇。
赔款无法一次性偿还后,《辛丑条约》里,清政府也玩起了“分期付款”,39年内一共赔偿四亿五千两白银,也就是当时的一个中国人头上顶着一两银子的赔款。清政府一定不会想到在这样的约定后,1912年清朝的统治便覆灭了。
其实,《辛丑条约》为代表的众多不平等条约,列强无非利用了清朝统治者愚昧的采取息事宁人想要保住自己政权的心理。这些条约原本就是不公平的,清朝灭亡,列强更是不能强词夺理让中国还要去履行这些可笑的不公平的约定。可事实却真的让后人啼笑皆非。清朝灭亡后,留下了这笔数亿的烂尾账,每一个试图统治乱世中国的统治者对其反应都是不同的。
欠款的处理更是让人深刻洞察到各个统治者的软肋心理,也变相的说明了他们最终败下阵来的根本原因。
第一位继任者——民国政府的默许选择
1912年,宣统皇帝的退位使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权进入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纵观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孙中山的统治政权始终有些羸弱的感觉,虽然他理顺了当时一度群龙无首的政治混乱,可后续的发展便是没有更强的力量支持他的感觉。
由此,孙中山为了让西方列强承认中华民国在世界的合法地位,他选择继续带领民国政府偿还清政府留下的巨额赔款烂账。
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孙中山也是他们的前身,而对于偿还清朝烂尾账的决定蒋介石也一直是默许的态度。所以,国民政府从1912年开始直到1949年战败逃亡台湾,一共向列强赔款6亿两白银左右。
所以,不难看出,最终一事无成的国民政府借着清理烂尾账而卑躬屈膝地一直在用真金白银求得列强的支持,最后也还是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
其他政权主导者——北洋政府为首的统治者为谋私利的选择
清政府灭亡到新中国成立这几十年里,中国局势是相当混乱的。除了国民政府,各个军阀对于中国的统治也同样虎视眈眈。
北洋政府是另一个政权的代表。无独有偶,北洋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样需要得到列强的支持,通过向列强购买军火来强大自己,以此镇压其他跃跃欲试的政治力量。
虽然,继续接手清政府的烂尾账对于军阀来讲是严重侵害自己经济实力的表现,可是为了迅速获得列强的军火支持,也只能采取这样的“饮鸩止渴”的方式。
将这样的想法做的最彻底的莫属段祺瑞政府与张作霖军阀,他们对于日本的谄媚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好在许诺虽多、兑现甚少,列强并没有得到太多实质性的好处。
而这一切,也深刻地说明军阀想要通过金钱得到列强支持、巩固自己依旧是痴人说梦。
新中国成立——一笔勾销所有烂尾账
当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中国最好的盟友便是苏联。而强大的苏联对于曾经的列强国家同样形成一种深深的威慑。
而对于新中国的统治者——全体中国国民,对于曾经的屈辱史一定是抱着一雪前耻的态度,原本就是不公平的条约一定是受到了否认。
这才是真正有骨气的华夏民族,新中国的国民,靠着自身的顽强以及苏联这位强大的盟友,根本没有必要再去通过讨好西方列强而稳固自己的国家。而且,历史也让新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靠金钱谄媚下的政权都是不长久的更是让他国随意践踏的。
所以,新中国的成立,曾经清政府留下的几十亿坏账从此一笔勾销,任何列强也没有再在新中国面前提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