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与阿富汗的历史渊源:一段鲜为人知的边疆往事
作为中国的邻国,阿富汗在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的互动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密切。尤其在7至8世纪,这片土地曾一度成为唐朝经略西域的核心区域。公元661年,唐朝甚至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内设立了7个都督府和数十个州县。这段被风沙掩埋的历史究竟发生了什么?唐朝人如何管理这片遥远的土地?故事的结局又为何充满遗憾?
波斯危局:唐朝介入阿富汗的契机
现代阿富汗以说伊朗语支的普什图人为主,其文化深受古代波斯影响。而唐朝与波斯的交往可追溯至公元前105年的汉朝,双方数百年来保持友好。然而7世纪初,这个文明古国却遭遇灭顶之灾。
公元627年,波斯在与东罗马的战争中惨败,随后陷入内乱,6年内更换6位君主。与此同时,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势力迅速崛起,于632年大举进攻波斯萨珊王朝。年仅十几岁的末代君主伊嗣俟三世仓皇东逃,于638年首次向唐朝求援。但当时唐太宗正忙于平定西域的西突厥和高昌,无暇西顾。
波斯帝国的命运急转直下。642年,阿拉伯人攻占波斯龙兴之地法尔斯地区,伊嗣俟三世再次遣使长安。不巧的是,唐太宗正倾力征讨东北的高句丽,二次求援仍无果而终。648年,波斯残兵败退至中亚木鹿城(今土库曼斯坦),伊嗣俟三世最终在651年遇刺身亡,萨珊王朝宣告终结。
波斯王子的流亡与唐朝的羁縻政策
伊嗣俟三世之子卑路斯带领残部退守阿富汗的吐火罗地区(今阿北部),并向唐高宗求援。吐火罗人原是印欧语系族群,后与西突厥融合,于619年建立政权。659年西突厥灭亡后,吐火罗首领阿史那乌湿波归顺唐朝,被册封为月氏都督府都督。
借助这一关系,卑路斯在661年第三次求援。此时唐朝已平定西域,决定以羁縻州形式介入——即保留当地首领统治,名义上纳入唐朝版图。唐高宗派特使王名远赴阿富汗,一口气设立16个都督府,其中7个位于今境内:
- 月氏都督府(昆都士)
- 波斯都督府(扎兰季,由卑路斯任都督)
- 条支都督府(加兹尼)
- 其他四府分别位于喀布尔、巴米扬等地
662年,卑路斯更被加封为波斯王,唐朝似乎有意以阿富汗为基地助其复国。但局势很快恶化:663年阿拉伯人攻陷波斯都督府首府疾陵城,卑路斯败走吐火罗,最终流亡长安,客死异乡。其子尼涅师虽在679年被唐朝送回中亚续写抗争,仍以失败告终。
唐蕃拉锯与最后的荣光
8世纪,阿富汗成为唐朝、吐蕃和阿拉伯三方角力的战场。747年,名将高仙芝从阿富汗护密地区(今瓦罕走廊)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奇袭吐蕃控制的连云堡(今喷赤河畔),俘虏小勃律国王,创造了三日灭一国的传奇。
但4年后的怛罗斯之战(751年)中,唐军败于阿拉伯联军,中亚主导权易手。尽管755年安史之乱前,唐军仍短暂控制过阿富汗南部,但随着主力回援内地,这片土地最终淡出中原王朝的视野。
历史的回响
从波斯王族流亡到高仙芝远征,阿富汗见证了唐朝极盛时的西域雄心,也折射出古代中国经略远疆的极限。那些湮没在兴都库什山脉中的都督府名,至今仍在提醒我们:这片帝国坟场曾与中国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