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砚编辑|李砚
《——【・前言・】——》
一提南宋,多数人张嘴就是“偏安一隅”,闭眼就是“军事拉胯”,好像这王朝从头到尾就只会缩在江南挨打。可真把《宋史》翻透了,再看宋理宗赵昀这四十年江山,才知道这南宋,比咱们刻板印象里猛多了!
一、版图上敢冲,不是只会守
谁规定南宋只能龟缩?宋理宗手里,宋军还真敢往前冲。宋蒙联手灭金那阵,金哀宗被逼得自焚,靖康之耻总算有了了结。可宋理宗没停手,直接下令搞“端平入洛”——派大军北上,把北宋旧都开封、洛阳、应天府全收了回来。这不是瞎折腾,是实打实的军事行动。宋军从江淮出兵,一路打过去,沿途收复失地,连金朝残余势力都被压着打。虽说后来因为粮草跟不上、蒙古突然反水,最终没能守住三京,但这份主动出击的劲头,就不是“苟延残喘”能概括的。西南边更不含糊。宋理宗专门派将领去经营四川、广西,在边境修城寨、设巡检,把大理、吐蕃的零星骚扰全压了下去。四川的钓鱼城,就是这时候开始加固的,后来成了蒙军啃不动的硬骨头。别拿“丢了中原”说事儿,南宋在宋理宗手里,疆域没再往回缩,还在局部搞了扩张。从江淮到川蜀,防线扎得稳,偶尔还能往前推一把,这哪是“弱”?分明是有底气的硬气!
二、经济上能赚,不是只会耗
南宋打仗要花钱,可宋理宗治下,国库没空过,民间还挺富,靠的就是实打实的经济硬实力。先说海外贸易,泉州港在这时候火得一塌糊涂。大船从这里出发,装着龙泉窑的瓷器、苏杭的丝绸、建州的茶叶,往东南亚、印度、甚至非洲送。回来的时候,船里全是银子、香料、象牙,一箱箱往岸上搬。朝廷专门设了市舶司,管着通商的事,光关税就收得盆满钵满。有记载说,泉州一年的市舶收入,比北宋最盛的时候还多三成。国内商业更热闹。临安城不用多说,街上店铺从早开到晚,夜市里小吃摊、杂货铺挤得满满当当,连深夜都有卖汤面的。除了临安,苏州、扬州、广州这些城市,也全是一派繁华景象,商人们走南闯北,货通天下。农业也没拖后腿。宋理宗推广占城稻,这稻子长得快、产量高,江南一带的稻田全种上了,粮食够吃,还能存不少。地方官还组织修水利,江南的水网、湖南的陂塘,都是这时候修的,抗灾能力强了,农民也愿意种地。农有粮、工有活、商有钱,南宋的经济,在宋理宗手里是真的活,不是靠苟着过日子!
三、军事上能打,不是只会跑
总说南宋军队不行?宋理宗时期的名将,能把蒙军打得没脾气。孟珙就是头一号。蒙古灭金后转头打南宋,孟珙带着兵在黄州、蕲州一带守着,蒙军怎么攻都攻不下来。后来他还主动出击,收复了襄阳、樊城这些战略要地,把南宋的防线往北推了不少。还有杜杲,蒙古大军打安丰城的时候,他带着守军死扛。蒙军用了攻城锤、火箭,各种招数都使了,杜杲就用沙袋堵、用热油浇,硬生生把蒙军挡在城外,最后还反杀了不少敌人。钓鱼城之战更狠。蒙哥大汗亲自带兵来攻,宋军在王坚的带领下,凭着钓鱼城的地势,守了半年多。蒙军攻不上来,蒙哥还被炮石砸中,最后死在城下。这一下,蒙古的西征大军都得往回撤,南宋又多活了几十年。别以为南宋只会防守,这些战役里,宋军有守有攻,有章法有狠劲。士兵敢拼命,将领有谋略,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叫“弱”?
四、制度上敢改,不是只会混
宋理宗刚登基时,被史弥远捏在手里十年,可亲政后,他没混日子,反而搞了不少制度改革。选官上,他改了科举的规矩。以前考科举,有时候会看家世背景,宋理宗就强调“以策取士”,殿试的时候亲自出题,问的全是时政大事,谁有真本事谁就能中。不少出身普通的读书人,就是这时候考上进士,成了朝廷的有用之才。地方治理上,他派了“廉访使”去各地查。这些廉访使专门盯着地方官,有没有贪污、有没有偷懒、有没有欺负百姓,查到了就上报,该罚的罚,该换的换。不少地方官因为怕被查,做事都规矩了不少。财政上,他也动了心思。以前赋税混乱,有些地主偷税漏税,农民却交得越来越多。宋理宗就搞了“经界法”,重新丈量土地,谁有多少地就交多少税,这样一来,税收公平了,国库也充实了。这些改革不是瞎折腾,是真真切切在解决问题。虽然没能彻底扭转南宋的积弊,但宋理宗这份想做事、敢做事的劲头,就比那些混日子的皇帝强多了。
宋理宗这四十年,南宋没丢多少地盘,经济没垮,军队能打,制度还在往好里改。别再用“积弱”两个字给南宋贴标签了,这王朝在宋理宗手里,活出了不一样的硬气!
【参考资料】
《虞云国:五十年拒不昭雪的晚宋冤案》,澎湃新闻
《科创数字资源整合》,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知古|从金融视角看南宋的灭亡》,澎湃新闻
《南宋危急时刻改变重文轻武的国策了吗?》,澎湃新闻
《<南宋行暮:宋光宗宋宁宗时代(增订本)>出版》,中工网
《宋史・理宗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