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竹排架浮桥:红军强渡乌江的智慧之战
在红军强渡乌江的紧要关头,工兵专家们遇到了棘手难题。红一方面军总部工兵连长王耀南望着湍急的江水直发愁:连根像样的绳索都没有,这桥可怎么搭啊?
情况紧急,耿飚立即向刘伯承总参谋长汇报。刘伯承深思熟虑后分析:架桥困难,用船渡江也行不通——附近的船只要么被敌人烧毁,要么被藏到了对岸。即便能凑齐船只,渡江速度太慢,很可能重演湘江战役的惨痛教训。
还是得架桥!刘伯承最终拍板。他号召大家集思广益,发动群众智慧解决难题。很快,曾在赣江打渔的工兵排长李景富提出妙计:我们可以用竹排渡江!这个来自江西渔民的灵感让刘伯承眼前一亮,连声称赞:好主意!好主意!
就在准备扎竹排时,又一位战士灵光一闪:要是把竹排连起来,不就是浮桥了吗?耿飚激动地拍着战士的肩膀:太聪明了!快,咱们马上去实地看看!经过研究,他们提出了更稳妥的竹排浮桥方案。
刘伯承立即调兵遣将:从各连队抽调有木工、篾匠、铁匠经验的战士支援工兵连。没有绳子?篾匠们用竹篾编成浸水后更结实的竹绳;没有船锚?就地征集铁匠用的大铁砧;需要大量毛竹?幸好当地竹林茂密,足够使用。
工兵们砍伐毛竹后,精心加工:削净枝丫、钻孔穿联、竹绳捆扎。每个竹排还要用火烤翘一端,减少水流阻力。架桥时,他们以两岸树木为支点,拉设竹绳作为桥轴线。
当时战况激烈,敌军炮弹不断落入江中,工兵们冒着枪林弹雨施工。为加快进度,他们创新使用巨石和装满碎石的竹篓来固定浮桥。当材料告急时,战士们甚至解下绑腿带,加上就地采购的布匹应急。
当这座用智慧与鲜血铸就的浮桥横跨乌江时,刘伯承亲自验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过桥时,不住赞叹:真了不起!这座浮桥不仅创造了军事工程奇迹,更展现了红军将士的集体智慧。
红军主力顺利渡江后,刘伯承立即指挥红六团向遵义挺进,为接下来的战役打开了胜利通道。这场竹排变浮桥的经典战例,永远铭刻在红军长征的光辉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