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现代人摆烂不生孩子,那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这种乱世都谁在生?
迪丽瓦拉
2025-10-09 05:33:24
0

现代人不愿生孩子,觉得是生活压力所致。

可千年前的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战乱不断,又是谁在生孩子?

不是没人愿生,而是生不出也养不活

魏晋时期,天下未定,西晋短命,接着五胡内迁,北方满目疮痍。

南方偏安,士族自立,百姓流亡成风。

兵荒马乱中,想活下来都难,更别说安稳生娃。

可史书里,却并不缺“诞生”“嗣子”“育女”这些词,换句话说,生育并没有断流。

但和今天的选择不同,那时的生育,更多不是“愿不愿”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博弈。

人活不长,死亡率高,尤其是女性,怀胎十月,生死一线。

孩子出世,活下来的不多,一场疫病、一场战乱、一场饥荒,可能一个村都空了。

唐代以前,没有准确人口统计,只有模糊记载,但从战后迁徙、地籍复查等迹象看,人口起伏剧烈,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十无一存”的惨状。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在生。

谁在生?答案藏在各类史料、律令、甚至墓志里。

最显眼的,是南渡的士族。

为了维持门第,延续家族,生子几乎是头等大事。

像王谢家族,一代代写进史书,不是因为战功,而是靠后人写诗、做官、传家。

哪怕战乱,他们也得设法结婚、生子,撑起族谱那张薄纸。

除了士族,还有大量农民。

很多不是为了家族荣耀,而是为了活命。

多生孩子,意味着多双劳力,也意味着年老时不饿死。

在北方,战争毁田,赋税沉重,很多人逃亡。

逃到南方,荒地多、管得少,有人抢先开垦,拉着一家老小重建生活。

这类人,只要熬过动荡期,就会开始生娃,种地、织布、养家。

也有官方干预。

各朝对育龄妇女会给政策,免徭役、减赋税,有时还直接赦免刑罪。

原因很简单,战乱耗尽人口,再不生,国家都撑不下去。

官员升迁有时也与“辖区安人口”挂钩,有人鼓励成亲,有人组织“配婚”,手段多样,目的只有一个:让百姓留下来,生下来。

当然也不能说人人都愿生,愿意归愿意,现实太苦。

古代医疗差,生孩子能活一半就算万幸。

没人敢保证下一口饭在哪,更多的是,“生了养不起,养了护不住”。

生育不是单纯的家庭选择,而是生死之间的较量。

五代十国,生存与生育的模糊界线

唐朝一崩,局面更乱。

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地三主、城池易手、士兵烧杀,老百姓根本没空喘息。

北方频繁易主,南方自立为王,谁都顾不上百姓死活。

可一段时间后,南方却人口渐多,经济活络,连官方也开始修志、收税、立法。

这说明,有人留下来了,也有人生了下来。

为什么?因为南方战乱没那么密集,水土丰盈,逃亡者多。

北方人南逃,是这段时期的一个关键现象。

跑到南方,有田能种、有地能住,只要不惹事,地方官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许多无名小户就在这时落脚、成家、生娃。

谁都知道要传宗接代,不然年老乏人照应。

尤其那些刚从乱军中逃出来的移民,一旦安顿下来,第一件事就是娶妻生子。

不是为家国大业,而是为自保、为安稳。

家里多个人,就多点保障。

家里有孩子,邻里之间也更易结亲、团结。

割据政权也不傻。

要打仗,要赋税,就得有人口。

所以各地统治者常发布安民告示,许诺轻税薄赋,有的甚至奖赏生娃。

只要你敢生,朝廷就敢奖。

有地方规定,妇人生三胎以上的,家税减半;还有地方建“义育坊”,集中收养战后孤儿。

这些政策并不普遍,但能说明一个趋势:无论政权多乱,只要想稳住地盘,人口就是根本。

但别以为这时生娃容易。

南方虽稳,但地方军阀互打,小村也常被波及。

百姓刚收完稻谷,官军过来征粮,后脚义军来烧村,连夜逃命是常态。

很多人生了娃,也没活多久。

婴幼儿死亡率依旧高,尤以战区为最。

产妇缺营养、无助产、无药救治,一旦难产就没命。

即便如此,许多家庭还是在反复动荡中坚持生育,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和现代人不生孩子不同,五代十国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题”。

生一个,是押注未来。

活下来的,撑起新一代。

死了的,只留墓碑做见证。

南方宗族也在这时强大起来。

家族联姻、联产、联防,形成村落共同体。

这些村落里的男性人口,几乎都来自一两代前大规模生育。

说白了,哪怕战乱再频繁,只要有几户能活下来并坚持生孩子,那地方就可能在几年内恢复人烟。

北方情况更惨。

割据混战、契丹南下、后晋献地,百姓成了筹码,被迫迁徙、被掠成奴,活下来的更少。

有些地界十里无炊烟,有些村落三十年不见孩童。

可即便如此,总有人活着,总有人生着。

不是为了谁,是因为人活下去的本能驱使着继续繁衍。

这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逻辑。

即使乱世,也挡不住人的生育冲动,尤其当稳定与希望隐约浮现时。

谁还在生,谁不能生

魏晋以后,社会阶层差异越来越明显。

在生孩子这件事上,也分出三六九等。

地位高的大族,有田有人,娶妻生子成了家族使命。

族长会主持婚配,安排子侄成亲,尽快传下香火。

人多势众,意味着地位不减,也方便结党营私。

他们不是为情感而婚,而是为族群延续。

婚姻制度森严,子女从小被教育“不得绝户”。

很多门第不许长子出家、不许庶子夺嫡,目的就是稳定繁衍秩序。

这些人,有资源也有压力,哪怕时局混乱,也得想方设法延续血脉。

相比之下,小农阶层就要现实得多。

能娶到媳妇就不错了,家里吃饭的都靠天。

一口锅煮几人,全看年景。

若连田都保不住,别说孩子,连老婆都保不住。

所以很多农村人口流动大,离乡另娶、改嫁再婚很普遍。

在史书里不显眼,但构成了当时人口的中坚。

再往下,是战乱流民。

这些人连姓氏都可能没有,今天躲在山林,明天逃往水泽。

衣不蔽体,居无定所,生育几乎是“意外事件”。

可偏偏这种环境里,孩子出生得也不少。

很多孤儿就是乱军中父母双亡留下的。

有人收养,也有人自生自灭。

部分孩子长大后加入军队、盗匪,重新进入历史。

最难的是女性。

无论哪一层,生育风险全压在她们身上。

没有麻药,没有手术,没有助产。

一次难产可能两命全丢。

还得提防战乱时被掳、被夺、被迫为人妻。

很多女人这一生都在逃命,哪有力气谈生育。

但也正是她们,支撑了那几代乱世的后代。

生孩子从来不是浪漫,而是血与泪的坚持。

古今对照,有生没养

有人拿古代说事,说乱世都能生,现代却不生,太懒。

但真要对照下来,逻辑全不一样。

古代多子才活得下去,生十个,活仨,算运气,没人想生那么多,但不生就没人养老。

现代反过来,养老靠制度,孩子未必靠得住。

养一个得百万,算一算都吓退了。

过去孩子是劳力,是保障,是延续。

现在孩子是投入,是焦虑,是牵绊。

换个角度看,古人没得选,现代人太清醒。

那时活着都难,生育只是延续本能。

现在信息满天飞,一胎养到大,背后是一家人多年努力。

古人靠地,靠人手,孩子越多越强,现代靠钱,靠运气,孩子越多越愁。

两者不能一概而论。

但从政策上讲,古代也没少鼓励生育。

无非是给地、减税、免役、赦罪。

现代也一样,摇号入学、补贴奖励、产假延长。

区别在于,古人不信未来,活着就生。

现代人信未来,所以更怕赔上前程。

要想让人生,就得让人敢生。

生得起,养得起,看得到希望。

不能只靠宣传口号,也不能只怪年轻人。

房价、教育、医疗这些压力不减,谁也不会轻易生。

古代乱世之中,总有人赌一把。

现代和平之下,更需要稳定感。

想鼓励生育,不如先鼓励安稳。

让人看到孩子出生后的路径,不是一场冒险,而是一次托举。

生孩子不该是一种惩罚。

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信心都没有,谁都难生得安心。

乱世能生,是因为无退路。

太平不生,是因为太清楚代价。

古今之间,生育的动力早就变了。

理解这一点,比反复讲“祖先都能生”更有意义。

参考信息:
《魏晋南北朝社会保障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许秀文)· 2021年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数量问题及伦理对策》· 山西大学 “青年学刊/社会科学”· (约2008年)·
《家庭变迁、家庭政策演进与中国家庭政策构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李树茁)· 2016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古代只有爵位才能世袭,但清代却... 在中国古代官制中,官员职位通常都有任期限制,不能世袭传承,正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但清朝却打破这一...
北宋太原保卫战,宋钦宗三次救援... 公元1125年寒冬,刚刚吞并辽国的金国野心勃勃,在十二月突然对北宋发动了全面进攻。这场蓄谋已久的侵略...
【书法】元朝赵孟頫与行书字帖 图文收集整理/大理立丕 李继凯 一、赵孟頫学书法故事 赵孟頫的书法学习之路充满了勤奋与坚持,他从幼...
原创 光... 清朝的辉煌与变革:从康熙到光绪的传奇历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延续了268年,共...
关羽最奇怪的一次单挑:明明能打... 三国名将的武艺之争:演义与正史的精彩碰撞 一、演义中的武艺之谜:永远争不出结果的江湖 每当谈起《...
原创 他... 传奇谋士李左车:从赵国遗臣到韩信智囊的跌宕人生 在楚汉争霸的烽烟中,李左车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虽...
历史上最盛产太上皇的朝代,历史... 揭秘唐朝太上皇:那些被迫让位的帝王们 在中国古代,太上皇这个特殊的称号始于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在建...
原创 良... 去年深秋去良渚遗址,站在莫角山宫殿基址前看工作人员清理河道遗迹,耳边导游正说 “这就是大禹治水的实物...
原创 打... 上帝之鞭为何在印度折戟?揭秘成吉思汗南征失败的三大关键 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曾如此评价:倘若人类战争...
刘备临死前为何无视赵云,把兵权... 历史故事:刘备与赵云的微妙关系 在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中,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是众所周知的继承人...
原创 刘... 汉朝初年,北方边境饱受匈奴侵扰之苦。这些游牧骑兵时常南下劫掠财物、掳掠人口,让边境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
曹操的曾孙为魏国开创了一线生机... 改写后的文本: 曹操去世后仅45年,他一手建立的魏国就被司马炎改朝换代为晋朝。这位枭雄生前虽对身后事...
李斯:好一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提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概念,这类人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过人的智慧。他们精于伪装,擅长...
原创 西... “加油必须要先看表演,演出3000,加油300。” 对于西藏无人区的认知,许多人还停留在徐峥的电影《...
原创 刘... 刘邦临终托孤与吕后专权的悲剧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这位开国皇帝在病榻上仍...
原创 三... 去年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我站在那尊纵目面具前足足愣了十分钟。16 厘米外凸的眼球像要穿透玻璃展柜,青...
改革进行时丨大渡口:“四维融合... 改革背景 “钢城之婚·家和义渡”是大渡口区城市历史基因中婚姻家庭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个人小家”与...
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没有更强只有... 纵观中国历史,一个显著的特点始终贯穿其中: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始终大于东部和南部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北...
钧瓷窑变釉三足炉:窑火凝珍,釉... # 钧瓷窑变釉三足炉:窑火凝珍,釉彩天成 ## 一、钧窑:中国古代陶瓷的璀璨明珠 钧窑,与汝窑、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