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机枪无疑是最抢眼的武器之一。每当需要展现激烈交战场面时,导演总爱给机枪扫射的镜头来个特写。这种艺术处理确实反映了历史真实——在抗日战争中,机枪确实是当时中国军队的重要火力支柱。
不过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现在不少抗战剧在机枪的运用上存在明显夸张。比如动不动就出现上百挺机枪一字排开疯狂扫射的场景,这种无限弹药式的打法显然不符合史实。真实的机枪战术讲究阵地布置和火力配合,远不是影视剧表现得那么简单粗暴。
说到抗战时期的机枪装备,情况相当复杂。有网友问:当时一个团装备20多挺机枪算什么水平?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具体时间和部队番号。因为不同时期、不同派系的部队,装备水平天差地别。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中国军队整体装备还算过得去。当时全国正规军约200万,很多都是老牌部队,武器配备相对完善。其中中央军嫡系部队的机枪装备最为精良,特别是著名的教导总队,每个步兵连配9挺轻机枪,每个营配8挺重机枪。全总队共有轻机枪351挺、重机枪102挺,堪称当时的土豪部队。
紧随其后的是德械师,比如著名的第36师,全师装备轻机枪351挺,重机枪76挺。不过要注意,36师比教导总队多一个步兵团编制。普通中央军部队的装备就参差不齐了,好的步兵连能有6-9挺轻机枪,差的可能只有3挺甚至更少。
地方部队的情况更加复杂。东北军改编后装备水平接近中央军嫡系,其他军阀部队的步兵连通常配备3-6挺轻机枪,重机枪多集中在营团两级。所以当时一个步兵团机枪数量从三四十挺到七八十挺不等。
在缺乏重火力的情况下,机枪就是中国军队最有力的武器。实战中,这些机枪确实给日军造成不小伤亡。但问题在于,中国军队此前主要打内战,缺乏对抗重炮的经验。日军从联队到中队都配有各种火炮,专门针对机枪火力点进行打击。淞沪会战时,第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几乎全被日军炮火摧毁,最后只能拆零件拼出4挺勉强使用。
吃一堑长一智,后来中国军队的机枪手学会了打游击:精心构筑掩体、频繁变换阵地。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战事吃紧和部队扩编,机枪装备标准不断下降。到抗战中期,一个步兵团能有72挺机枪就算不错了。
八路军的情况更有意思。1937年改编时,主力团每个连配3挺轻机枪,全团轻机枪30多挺,外加营属重机枪10余挺。但随着部队扩编,这些家底很快就被稀释了。到1940年,八路军170个团总共只有1590挺机枪,平均每团不到10挺。最困难时,一个连可能只有1挺机枪,子弹还不到300发。所以八路军机枪手都练就了一身绝活:专挑最近距离突然开火,争取枪枪毙命。
1941年后,八路军实行精兵简政,将大团整编为甲乙丙三种类型。即便是装备最好的甲种团,机枪数量也就在30挺左右。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个团20多挺机枪,在国军算是最差水平,在八路军却算中上等了。
希望未来的抗战剧能更真实地还原这段历史,让观众感受热血沸腾的同时,也能了解当年抗日将士们是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智慧和勇气创造战争奇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