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如何处理未成年人犯罪
迪丽瓦拉
2025-10-09 03:02:15
0

未成年人犯罪是古今中外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与预防、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并行不悖,两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是大部分国家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基本对策。中国古代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的是矜恤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不仅在当时较为先进,即使到了今天,也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

第一,从关怀弱者的矜恤理念到慎刑、省刑的恤刑政策。中国古代有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矜恤”理念。“矜恤”之“矜”,是怜悯之义;“恤”本义为忧虑,引申为救济同情之义。《后汉书·周泽传》载“矜恤孤羸”,描述官员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政策;《北史·源贺传》所载“有可矜恤”,是指司法审判中量刑的一种考量标准;元代王丹桂所写的《满庭芳》里有“视众犹同赤子,宽刑宪、矜恤愚顽”一语,其意思是,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婴儿,放宽刑罚,怜悯那些愚昧顽固的人,表现了德主刑辅的理念。

矜恤理念体现在刑法领域,就是恤刑原则的提出。恤刑就是慎用、省刑,用现代的学术术语来说,就是刑法谦抑,即强调立法机关在必不可少时才将某种行为设定成犯罪行为,体现刑法的有限性、迫不得已性和宽容性。恤刑原则最初见于《尚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意即考虑到刑罚可能滥用失当,量刑时要有悯恤之意,使刑罚轻重适中。孔颖达疏云:“惟此刑罚之事,最须忧念之哉。忧念此刑,恐有滥失,欲使得中也。”意指在施刑时应当怀有忧恤之心,确保刑罚轻重适中,避免滥用。《礼记·曲礼》也提到了西周时期对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的相关规定: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

汉代法律规定,年八岁以下者,除非亲手杀人,犯别的罪都不受刑罚。西汉景帝时下诏规定,年八岁以下者,在监禁时可给予优待,不加桎梏。成帝鸿嘉元年下令:“年未满七岁,贼斗杀人及犯殊死者,上请廷尉以闻,得减死。”意即不满七岁的未成年人,除了杀人等死罪之外,其他犯罪行为的量刑要上报廷尉,免去死刑。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下诏:“男子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妇女从坐者,自非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意即老幼和连坐妇女,除大逆不道、诏书指明追捕之罪外,一概不得拘捕监禁。汉朝之所以宽宥老幼,是统治者认为他们的犯罪不构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并能体现统治阶级的仁政理念。

唐律把未成年人犯罪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十五岁以下者,流罪以下可以赎罪;二是十岁以下者,犯反逆、杀人等死罪的可以上请减免,一般的盗或伤人也可以赎罪;三是七岁以下者,虽有死罪不加刑。如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在减免刑罚的年龄范围内,年龄越小,则减免的幅度就越大。

唐律之所以对未成年人实行恤刑政策,一是统治者要体现自己的怜悯之心,《唐律·名例律》的疏文引证《礼》的解释:“《礼》云‘九十曰耄,七岁曰悼,悼与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爱幼养老之义也。”《唐律疏议》对注文关于老幼如果依法处以流刑,但“至配所,免居作”的规定解释说:“至配所,免居作者,矜其老小,不堪役身,故免居作。”这也表明是出于对老幼的同情怜悯之心。二是统治者考虑到人在老年和幼年时期智力比较低下的因素。《唐律·名例律》规定,对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如果他们是被人教唆,那么只处罚教唆者。《唐律疏议》说:“悼耄之人,皆少智力,若有教令之者,唯坐教令之人。”只处罚教唆者的理据是未成年人和一定高龄的老年人“皆少智力”。

第二,对犯有一定重罪的未成年人,刑罚上则不予减免。中国古代虽然出于社会危害性较小和智力较为低下的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减刑、免刑等恤刑待遇,但也不是一味地袒护犯罪的未成年人,相反,如果未成年人犯了严重的罪行,那么则会受到严厉的刑罚。《唐律疏议》规定“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同时注文指出“犯加役流、反逆缘坐流、会赦犹流者,不用此律”。意思是,年龄在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人以及身体残疾的人,如果犯了流罪以下的罪行,可以通过缴纳赎金来赎罪,但如果犯的是加役流、反逆缘坐流、会赦犹流这些罪行,则不适用收赎的规定,原因是“为害深重,虽会大恩,犹从流配”。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置方法是“轻轻重重”,即凡属所犯是轻罪,危害结果较轻,则实行较轻处罚;凡属所犯是重罪,危害结果较重,则依律惩罚。中国古代法律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则同样是,凡属轻罪,则采取减免刑罚的原则;凡属重罪,则采取依律惩罚的原则。这表明中国古代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处理原则,与今日国际社会的通常做法相去不远,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有不少值得我们挖掘的精华。

(作者系河南大学法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4日 第04版 版名:教育法治

作者:郝铁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日本足协近日提出希望与中国联合申办2046年世界杯的提议,表面上是体育合作,实则暗藏玄机。这场看似单...
原创 大... 大明首富沈万三的悲剧人生:功高震主终遭流放 在明朝初年的历史长卷中,沈万三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商界...
关羽先要挑战马超,后跟黄忠争名... 说到三国名将关羽,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位红脸长髯的猛将,从刘备在涿郡起兵讨伐黄巾军时,就与张飞一同追...
原创 号... 《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许多智勇双全的传奇人物,其中武将阵营尤为耀眼。在众多猛将中,张飞以悍勇闻名,关羽...
清朝第一大贪官,被抄家时却家无... 文|星海 编辑|星海 《——【·前言·】——》 京城风起,一夜之间权臣覆灭。朝中重臣,手握财政、...
原创 从... 改写后的文本: 公元219年夏秋之际,一场决定三国格局的关键战役在襄樊地区展开。当时,蜀汉名将关羽率...
原创 南... 南北朝风云录:那些被遗忘的英雄时代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卷中,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常常被人们...
原创 看... 中国航母技术突破引日媒关注:福建舰电磁弹射进度远超预期 9月23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做出罕见...
原创 诸... 三国风云中的诸葛亮:军事奇才还是治国能臣? 每当人们谈论三国历史,诸葛亮总是最耀眼的明星。这位被刘...
原创 北... 国民革命军北伐主力部队解析(1926年) 1926年7月,广州城旌旗招展,国民革命军在此庄严誓师,拉...
原创 坐...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个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的经典桥段,展现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与...
原创 明... 中国火器发展史:从领先到落后的转折 火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早在唐代就已出现,最初人们主要用...
原创 被... 前言 近日预制菜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引来热议,与此同时,日本校园午餐和这些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少...
原创 当... 普京紧急召开经济会议:俄罗斯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向东寻求新出路 经济数据亮红灯,普京连番质问官员 ...
原创 “... 【风尘才女李师师的传奇人生】 在重文轻武的北宋王朝,虽然军事实力常被后世诟病,却孕育出许多传奇女子...
张晓明:明代《四书大全》在江户... 摘要:“徐九一太史订正金阊五云居藏版”作为明代崇祯时期苏州金阊五云居的坊刻本通过走私贸易传入日本并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为何... 汉献帝时期,皇权天授,是神圣的,汉献帝想斗争夺回皇权,但是不敢以天子的名义拼命,在有一些支持汉的势力...
原创 此... 三国奇人左慈:一个让曹操又恨又怕的传奇方士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之所以能成就霸业,...
刘邦病重,吕后请来名医为他诊治... 刘邦,沛县丰邑人,年轻时当过泗水亭长。后来,楚败汉胜,刘邦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布衣出生的皇帝。史料记...
原创 选... 《三国演义》为何能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这部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关键在于它精彩纷呈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