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秘闻:刘备临终前最英明的人事安排】
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刘备作为蜀汉开国君主,始终怀揣着匡扶汉室的宏愿。这位以仁德著称的君主在生命最后时刻做出一个关键决定——重用一位年轻将领。正是这个决定,不仅为惨死的关羽讨回了血债,更替诸葛亮解了心头之恨,成为蜀汉史上最富远见的用人典范。 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年轻将领,正是武圣关羽的次子关兴。自幼在父亲严格教导下,关兴练就一身惊人武艺,其勇猛果敢颇有乃父之风。刘备在病榻前慧眼识珠,看中这位青年将领身上流淌的忠勇血脉,力排众议将其擢升为伐吴先锋,为日后蜀汉埋下了一颗重要的战略棋子。 建安二十四年那场震惊天下的襄樊之战,至今想来仍令人扼腕。当时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几乎迁都避其锋芒。谁料盟友孙权竟在背后捅刀,联合曹魏夹击荆州。一代名将最终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噩耗传来,刘备悲愤交加,不顾诸葛亮等人劝阻,执意倾全国之力东征。正是在这场复仇之战中,关兴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历史证明,刘备这个临终前的人事安排堪称神机妙算。在夷陵之战后的短短数年间,关兴就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先主的知遇之恩。这位年轻将领怀着刻骨仇恨踏上战场,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他手持长枪所向披靡,令东吴闻风丧胆。最令人称快的是,他亲手斩杀了杀害父亲的凶手——东吴大将潘璋。当时潘璋竟狂妄地挥舞着从关羽处夺来的青龙偃月刀耀武扬威,关兴怒发冲冠,不顾战场混乱紧追不舍,终将这个仇人斩于马下。 更精彩的是,关兴还为蜀汉丞相诸葛亮解了心头大患。当时诸葛亮北伐屡受魏国名将张郃掣肘。这个在五虎上将健在时毫不起眼的魏将,竟在蜀汉名将凋零后嚣张跋扈,多次在阵前叫嚣。建兴六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因粮草不济被迫撤军,他精心设下埋伏,特意安排关兴与魏延担任断后。果然,狂妄的张郃率军追击,在木门道中了埋伏。关兴与魏延默契配合,最终让这个令诸葛亮头疼的劲敌命丧乱箭之下。 可惜天妒英才,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门虎子英年早逝。试想若关兴能多活十载,或许诸葛亮北伐大业能有更大作为,蜀汉国运也未可知。这段尘封的历史往事,不仅展现了刘备超凡的识人眼光,更让我们看到蜀汉将星们令人动容的忠义传承。正如《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正是这些荡气回肠的故事,铸就了永不褪色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