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马歇尔计划指导委员会出台对外宣传的指导纲要,国际展览成为马歇尔计划宣传行动的重要载体。
美国在西欧国家连续举办“和平之车”“美国家庭”以及“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一系列巡回展览,宣扬美国的和平目的和生活方式。
1956年的《国际文化交流和贸易展览法》指出,国际贸易博览会、文化盛会或科学聚会,具有更大的宣传价值,可以运用和平手段推销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宣扬其蕴含的自由制度理念和品质,塑造有利于支持美国政策的国际舆论环境。
△美国展览现场
1958年1月28日,美国和苏联正式签订了《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交流的协议》,自此正式拉开了美国对苏联文化宣传的序幕。
1958年9月10日,美苏达成双方互相进行国家博览会的协议草案,其第三款规定美苏双方可以互相交换进行国家展览,自此美苏两国互办博览会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
美国政府对博览会高度重视,经过详细、周密的计划和筹备。
美国开办展览会的主要动机,是将美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成就展现给苏联民众,“增加苏联人对美国的了解,反击共产主义的歪曲”。它使苏联民众对美国的认识,从听到的“美国”变为看到的“美国”。
△美国文学展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展览会的主题被确定为“选择和表达的自由”,强调“各种货物和观念的自由流动是美国文化和经济成就的源泉”,将自己描绘为“进步的和有生命力的、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爱好和平的、睦邻友好的”国家。
由此,美国的国际展览项目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对外宣传的烙印,在美国对苏联开展的文化宣传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名美国讲解员在展览上解答问题
美国的国际展览分为三大板块。
工业科技主题展览旨在展示美国自由企业的成果,以及美国工业服务于全人类的需要和理想。
文化艺术主题展览涉及音乐、绘画等,旨在诠释美国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社会主题展览主要涉及美国住宅、家庭、社区等内容,刻画富足与和谐的家庭及社区生活,彰显美国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美国新闻署全权负责美国国家博览会。
1959年7月25日至9月4日,莫斯科博览会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
△1959年7月,苏联游客涌入莫斯科的美国国家博览会
博览会展品囊括了科技、文化、文学、艺术等多个种类,表面上是为了加强美苏两国的相互交流,保持大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实质上却是美国展示先进生产力、政治民主以及美苏两国巨大差距的平台。
博览会展示了这样一幅蓝图:美国政府争取保护民众不受共产主义的侵害,使其拥有可观的就业率、幸福的家庭、舒适的住房、政治和宗教自由,这些都是美国值得为之奋斗的。
△莫斯科展览会上展示了最新的美国时装
美国组织者将政治民主的宣传融入了最吸引眼球的现场展示中。
在众多现场展示中,就有苏联人特别喜欢的电脑展示。
这个巨大的设备由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设计,能够回答4000个预定问题。比如“一名典型的美国妇女的衣着是什么样的?”“当前美国爵士乐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以及“美国烟多少钱?”等都是被问及次数较多的问题。
△IBM的RAMAC 305计算机
问得最多的问题是:“美国梦到底是什么意思?”
电脑是这样回答的:“美国梦是美国人的根本信仰,这种信仰是指美国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仍然是这样的国家,所有美国人都能自由奋斗,让自己和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美国人崇尚自由,崇尚信仰自由,崇尚自由的表达信仰,崇尚普遍的选举权,崇尚普及教育。”
△莫斯科美国国家展览会内部
这样的隐蔽宣传,使苏联人深切体会到了美苏两国的巨大差异,认识到他们的生活质量所获得的些许提高是微不足道的,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也随之加深,对苏联当局的内部高压政策的不满情绪更加强烈。
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苏联当局对国内民众的控制,降低了苏联当局在苏联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是美国对苏联宣传战的重大胜利。
时任美国副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为博览会揭幕。他和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之间就东西方意识形态展开了一场争论。
△尼克松(左)和赫鲁晓夫(戴白帽子)在展览中辩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优劣
争论发生在一座模板美式别墅的厨房展台,而且尼克松又巧妙地把辩论的焦点转移到了诸如洗衣机之类的家用电器上,而不是武器之类,所以这次辩论被称为“厨房辩论”。
他们停步在样板住宅里光洁漂亮、设备新颖的厨房。尼克松说这是一所典型的美国住宅,几乎任何美国工人都能住得起这样的或类似的房屋。赫鲁晓夫昂起头来表示蔑视。
△一名妇女在展示展览中的厨房模型
赫鲁晓夫:你以为俄国人会被这个展览惊得目瞪口呆。可是事实是所有新建的俄国住宅都将有这种设备。在美国要得到这所房屋要有钱才行,而在我们这里,你只要生为苏联的公民就行了。如果美国公民没有钱,那就只有权在人行道睡觉。而你们却说我们是共产主义的奴隶!
尼克松:……我们并不认为这个展览会使俄国人民惊讶,但是它会使他们感兴趣,就像你们的展览会使我们感兴趣一样。对我们来说,多样化,选择权,我们有上千个不同的营造商的事实,这些就是生活的情趣。我们不愿由一个政府官员在最上头作出决定说,我们只要一种式样的房屋。这就是差别——
△赫鲁晓夫和尼克松正在讨论普通美国家庭
赫鲁晓夫(插进来说):就政治差别而言,我们永远不会一致。如果我同意你说的,我就会受到米高扬的引诱。他喜欢辣味汤,而我不喜欢。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意见分歧。
尼克松:谈谈我们洗衣机各有什么优点,岂不比谈论我们的火箭各有什么威力更好?你想要的不也就是这种竞赛吗?
△展览中的机器人地板清洁器
赫鲁晓夫:(把他的大拇指顶在尼克松的前胸上):对,我们所要的就是那种竞赛,但是你们的将军说他们强大得很,能把我们摧毁掉。我们也能拿出点东西给你们看看,让你知道俄国人的精神。我们是强大的,我们能打败你们。在这方面,我们也能让你看点东西。
在放着加利福尼亚名酒的桌子旁停留时,他们作了最后的较量。赫鲁晓夫提议为“和平和废除在国外的一切军事基地”干杯。
△苏联人在参观新款美国汽车
尼克松(没有举杯):咱们只为和平干杯。
一位站在一边的俄国人:祝赫鲁晓夫同志长命百岁!
尼克松:我要为这个干杯。我们尽管不同意你的政策,但是我们愿你健康。祝你长命百岁。
赫鲁晓夫(干杯前):那你还是能活的比我长。(大笑)
赫鲁晓夫(干杯后):到九十九岁的时候我们再来进一步讨论这些问题。我们着什么急?
尼克松:我是名律师估计活不了这么久。
赫鲁晓夫:你是资本主义的律师,我是社会主义的律师,来亲一个。
△美国向苏联人展示的高科技心肺机
尽管赫鲁晓夫一再声称苏联人民只在意物品是否实用,对奢侈豪华的东西不感兴趣,他还是被厨房里五花八门的展品吓了一跳,甚至询问有没有一种机器“能够把吃的塞进嘴巴并让人咽下去”。
尼克松回答说,科技竞争比军事竞争重要得多。最后,两人都同意美国和苏联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开放。
△尼克松和赫鲁晓夫在展览中争辩
这一辩论显然是美国人占了上风。尼克松(1994年去世)有幸见证了苏联的解体,他在接受CNN采访时回顾了当年他与赫鲁晓夫打的那个赌注:究竟他们的后代会生活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还是资本主义体制下?
尼克松说:当时我知道赫鲁晓夫肯定是错的,但是其实我不知道我是对的。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赫鲁晓夫的孙女妮娜·赫鲁晓娃早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已经选择到美国定居生活。在一次采访时,她十分自然地用一口极为流利的、毫无俄国口音的美式英语说,她认为美国人最终赢了“厨房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