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武庙里的中国名将: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
漫步在越南顺化古城的富春武庙,朱红大门内别有洞天。这座始建于1835年阮朝明命帝时期的建筑群,飞檐翘角上金龙盘踞,青石地砖间暗纹浮动,处处彰显着与中国传统建筑一脉相承的精巧工艺。令人惊讶的是,正殿内供奉的十八尊武将塑像中,竟有十二位是来自中国的历史名将,这个奇特现象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推开鎏金铜钉的殿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手持《六韬》的姜太公塑像,其左侧是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右侧则是怒发冲冠的岳飞将军。这些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军事家,为何会在异国的武庙中享受香火?答案要从越南独特的历史脉络说起。 明命帝执政时期,这位祖籍中国福建的君主对盛唐文化推崇备至。据《大南实录》记载,1835年农历三月的朝会上,明命帝手持《唐书》对群臣言道:治国当文武并重,我朝当效法唐制设立武庙。在御用画师绘制的《武庙规制图》中,从建筑布局到神位排列,无不参照北京武庙的形制。殿前那对高三丈的青龙白虎石雕,正是由广东工匠跨海而来亲手雕琢。 供奉名单的确定更是一段有趣的插曲。礼部最初拟定的名单完全照搬唐代武庙十哲,但翰林院学士阮文祥上奏:自唐以降,华夏名将辈出,如宋之岳飞、明之徐达,皆可入祀。经过三个月争论,最终形成了现在看到的十二人名单。其中司马穰苴的入选颇具戏剧性——这位春秋名将因在《史记》中与孙武并列,被越南学者误认为兵法大家,反而在本土鲜为人知。 更耐人寻味的是李晟的塑像造型。工匠们根据《旧唐书》中晟每战必披白袍的记载,别出心裁地用珍珠贝母镶嵌战甲,在烛光下会泛出粼粼银光。这种工艺后来成为顺化宫廷艺术的标志性技法。 回溯历史长河,越南与中国的羁绊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始。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红河三角洲设立象郡,来自中原的铜犁铁锄第一次翻开了这片土地的春泥。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楼船将军杨仆率军南下时,在如今河内地区留下的铜柱铭文,至今仍是两国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物。 唐贞观年间,交州都督府(今越南北部)的官学里,年轻学子们诵读《孙子兵法》的声音与长安国子监遥相呼应。现存河内文庙的唐代碑刻上,还能辨认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兵法格言。这种文化基因,或许解释了为何越南武庙会保留如此多的中国元素。 当我们的目光掠过殿内那些鎏金神位——孙武的兵圣匾、韩信的国士无双牌、郭子仪的再造唐室旌旗,仿佛看见一条横贯两千年的文化纽带。正如庙中那株由明命帝亲手栽种的菩提树,中国武庙文化在异域土壤中既保持着原有根系,又生长出新的枝桠。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的武庙祭典上,越南祭司仍会使用掺杂着古汉语发音的祝文,这或许是对文化交融最生动的诠释。 站在武庙后院的观景台上远眺,香江之水奔流不息。那些被共同供奉的英雄们,早已超越国籍的界限,成为东亚文明圈共有的精神图腾。当暮鼓响起,夕阳为庙宇镀上金边,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理解与尊重中完成的创造性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