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这对宿敌相爱相杀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两人在战场上斗智斗勇,你来我往的精彩对决让后世叹为观止。但令人费解的是,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司马懿却再未对蜀汉用兵,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蜀汉余威犹存】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确实将蜀汉丞相视为头号劲敌。当时曹魏自诩为汉室正统继承者,而蜀汉也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双方在政治立场上势同水火。但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却调转兵锋,将战略重心转向其他战场。难道这位冢虎对卧龙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
实际上,明眼人都能看出一个重要原因:即便失去诸葛亮,蜀汉依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诸葛亮留下的姜维、蒋琬等能臣僚,以及训练有素的蜀军,都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加上蜀地易守难攻的天险,让曹魏始终难以找到突破口。更耐人寻味的是,魏明帝曹叡在诸葛亮死后竟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这种刀枪入库的态度,充分说明曹魏高层已不再将蜀汉视为心腹大患。
【空城计中的政治智慧】
但更深层的原因,还要从著名的空城计说起。当时街亭大捷后,司马懿率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却对诸葛亮摆出的空城望而却步。表面看是诸葛亮妙计退敌,实则暗藏玄机。
试想: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怎会被区区几千守军的空城吓退?若真怀疑有诈,派小股部队试探便知虚实。更可疑的是,当司马昭提议进攻时,司马懿那句汝辈岂知?宜速退的训斥,分明是看穿了其中奥妙。
原来,司马懿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此前他刚被曹叡解除兵权,若非诸葛亮北伐,根本无缘重掌军权。若真擒杀诸葛亮、灭亡蜀汉,等待他的只会是再次被架空。正是这份养寇自重的算计,让他选择放过诸葛亮。
【政治博弈的生存之道】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不再伐蜀?答案与空城计如出一辙。对曹魏而言,蜀汉是必须消灭的敌人;但对司马懿来说,蜀汉的存在却是他保持权势的保障。一旦蜀汉灭亡,他这柄利剑就会立即被收入鞘中。
这种敌存我兴,敌亡我危的政治智慧,正是司马懿能够最终掌控曹魏大权的关键。那句汝辈岂知的深意,道破了权谋家狡兔三窟的生存哲学。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诸葛亮是司马懿的对手,不如说是成就他政治野心的特殊盟友。
(注:本文情节主要取材于《三国演义》文学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