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九旬老兵的战场记忆:从湘西少年到抗美援朝英雄
清晨六点,89岁的李代相老人像往常一样起床洗漱。但与平日不同的是,这天他郑重地穿上了珍藏多年的军装。当16枚勋章整齐地别在胸前时,这位平日里步履蹒跚的老人瞬间焕发出军人特有的英气。在北京市军休事务安置中心的讲台上,他挺直腰板,用20分钟讲述了自己17岁参加抗美援朝、历经十三次生死考验的传奇经历。
1933年,李代相出生在湖南泸溪县一个贫苦农家。8岁开始跟着叔伯学烧炭谋生,9岁那年第一次卖炭的经历让他记忆犹新。五块钱的炭,六毛钱的油炸糕,我攥着钱看了又看,最后还是饿着肚子走回了家。这段艰辛的童年,让他从小就立志要改变穷苦百姓的命运。
1950年,17岁的李代相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当时身材瘦小的他,硬是靠着惊人的毅力,用不到10分钟跑完村庄三圈,打动了招兵军官,成为村里第一个入伍的新兵。经过在长沙的严格训练,这个湘西少年很快展现出射击天赋,被选拔为优秀射击手。
1951年4月,李代相随四十七军入朝作战。在严岘山阻击战中,他所在的五连180余人要面对美军王牌骑兵第一师的猛攻。战斗最激烈时,他冒着枪林弹雨穿越60米无掩体的开阔地带传递战报。子弹像雨点一样在身边呼啸,衣服被打了四个洞,却奇迹般地毫发无伤。老人回忆时,眼中闪着光。
三天四夜的激战中,李代相参加了敢死队营救战友,在敌群中背出重伤的班长。当阵地上只剩他一人时,他机智地用帽子吸引火力,判断敌人方位,独自坚守5个多小时,创造了歼敌150余人的战绩。战后统计,五连最终仅存18人,却歼敌1200余人,荣立集体特等功。
苦和死,是我们军人绕不开的狭路。李代相在演讲中动情地说。但这位老兵不仅跨过了生死考验,战后还抓住学习机会,从识字开始,最终成为军事博物馆的解说员。退休后,他与妻子相伴,用舞蹈延续着生命的活力。
如今,每逢建军节,李代相都会穿上军装,向年轻人讲述那段烽火岁月。他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当年用鲜血捍卫的理想,正在祖国大地上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