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许多三国题材影视作品中,夷陵之战后的东吴故事往往着墨不多,导致许多人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尤其是孙权晚年的种种作为。那么,这位东吴开国君主在人生最后阶段究竟做了什么?为何史学家评价他亲手动摇了东吴的根基?
这一切的祸根,都源于立储风波。孙权膝下共有七子,建国后立即册立长子孙登为太子。这位太子如同明朝的朱标,德才兼备却英年早逝,241年病故时年仅32岁。当时年过六旬的孙权痛失培养了二十余年的继承人,朝野震动。更糟的是,次子早夭,三子孙和便成为最年长的皇子。242年,19岁的孙和被立为新太子。
但孙权的后续操作令人瞠目。他不仅立最宠爱的四子孙霸为鲁王,更破例允许其使用太子规格的仪仗服饰,甚至让二人平起平坐。这种双太子的荒唐局面,让群臣联想到袁绍、刘表废长立幼的教训,纷纷进谏。不料孙权变本加厉,竟让太子与鲁王各自开府建衙,公开培植势力。
这场二宫之争很快席卷全国。以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为首的朝臣支持正统,而左将军吕据等投机者则押注鲁王。双方互相攻讦,年迈的孙权偏听偏信,动辄处决被举报的官员。最令人痛心的是,当鲁王党羽杨竺诬陷陆逊二十余条大罪时,孙权竟下诏斥责这位夷陵之战的功臣,导致陆逊愤懑而终。
到250年,这场内斗已无法收拾。孙权索性将两个儿子都废为庶人,孙和遭流放,孙霸被赐死,两派大臣惨遭清洗。随后7岁的幼子孙亮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孙权去世,9岁的新君根本无力掌控朝局。若非长江天险和曹魏内乱,东吴恐怕早已覆灭。
史学家陈寿评价孙权晚年性多嫌忌,果于杀戮,这场立储风波正是明证。最初或许只是帝王权术,最终演变成动摇国本的内乱。虽然孙权谥号大皇帝,但他留下的政治遗产,使得后世再无君主敢用这个谥号。东吴的衰亡之路,正是从这位开国者晚年的昏招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