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朝的兄弟关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李世民与李建成这对兄弟。在唐朝开国过程中,李世民率军征战四方,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为大唐江山奠定了半壁基业。然而,战功赫赫、深受将士爱戴的李世民,最终只被封为秦王,而才能远不如他的兄长李建成,却因嫡长子身份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太子。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悲剧,这场手足相残的阴影笼罩了大唐王朝长达两个多世纪。
有趣的是,在李世民的子孙中,也出现过一对相似的兄弟。兄长是嫡长子,按礼制应继承大统;弟弟则才华出众,为父亲登基立下汗马功劳。但这对兄弟却避免了血腥结局,反而上演了一出兄友弟恭的佳话——兄长主动让位,甘愿做个富贵王爷。若李世民泉下有知,恐怕要羡慕不已:若我有这样明事理的兄长,何至于走到杀兄逼父的地步! 这对兄弟中的兄长,就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弟弟则是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那么,李成器为何甘愿让位?李隆基登基后,他的命运又将如何? 李成器生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他5岁时,父亲李旦登基,他也被立为太子。然而在武则天专权的阴影下,这位小太子的生活如履薄冰。6年后,武则天称帝,李旦被废,李成器也降为皇孙。此后,他们一家生活在武氏集团的打压之下,李成器的母亲刘皇后更是在入宫后神秘失踪。 在恐怖的政治环境中,李成器与五个弟弟相依为命。据李隆基回忆,那时他们出则同游,学则同业,事均形影,无不相随。这段患难与共的经历,造就了这个皇室家庭罕见的和睦氛围。 武则天退位后,李显复辟。李成器本可晋升亲王,却谨慎地拒绝了。这一细节显示了他不争不抢的性格。李显被韦后毒杀后,李隆基发动政变,助父亲李旦复位。在立储问题上,李成器主动让位,表示:储君是国之根基。太平时期当立嫡长,国难当前则应立有功之臣。这番深明大义的话,化解了可能重演玄武门之变的危机。 李隆基登基后,对这位兄长格外优待。他将李成器安置在兴庆宫附近,经常赏赐美食珍宝。最令人动容的是,当武惠妃连丧三子后,李隆基将第四个孩子(即后来的寿王李琩)托付给李成器抚养,足见对其信任之深。 作为富贵闲王,李成器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他府中烛火通明,花园里金铃驱鸟,还以重金买下卖饼郎的美貌妻子,后因见其思念前夫又成人之美。这些轶事被王维等诗人传颂,成为开元盛世的佳话。 李成器去世时,李隆基追封其为让皇帝,这是唐朝首次由弟弟追封未登基的兄长为皇帝。这个谥号既彰显了李成器让位的美德,也暗示了李隆基对兄长的感恩之情。 这段兄弟情谊与李渊父子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李成器的明智选择,不仅避免了皇室内斗,更为开元盛世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可惜的是,李隆基晚年未能善始善终,让这个本该完美的故事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