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在历史上名声极大的霸主,那就是秦国的开创者——秦穆公。他与齐桓公、晋文公并列,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
说到秦穆公,几乎所有读过中学历史的人都会想起他的名号。在秦国漫长的历史中,他绝对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此前近百年,秦国只是西部的一个小国,偏居一隅,与中原诸侯往来不多,存在感极低。在中原人的印象里,秦国甚至被视为落后、粗鄙、没文化的“边陲小国”。 但秦穆公在位近四十年,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他四处征伐,统一西戎,最终被周天子册封为“西方霸主”。此后,秦国从一个边缘小国成长为西部第一强国,地位仅次于晋、楚,与齐国一起进入“诸侯二线强国”的行列。秦穆公不仅壮大了秦国国力,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升了秦国在诸侯间的话语权。 秦国后世的君主对这位先祖充满自豪。比如主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就曾感叹“我祖上也辉煌过”,说的正是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功绩。汉代学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也肯定:“自穆公以来,秦国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可见,秦穆公为秦国最终的强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过,秦穆公的历史评价却带有强烈的反差。司马迁在《史记》中一方面赞扬他“广地益国,东服强晋,西霸戎夷”,但另一方面却批评他“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秦穆公去世时,竟让三位贤能大臣——奄息、仲行、针虎随葬,史称“三良殉秦”。这件事不仅让他英明的形象大打折扣,也给秦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殉葬制度在古代十分残忍,商朝时期尤为盛行,有的墓中发现上百具殉葬者骸骨。周代仍延续了这一习俗,但随着文明进步,到了春秋中后期,大多数中原国家已逐渐摒弃或缩减殉葬人数。然而秦国因地处偏远,依旧保持着这种野蛮的做法。比如秦景公的墓葬中就发现了186具殉葬者遗骸,数量惊人。 秦穆公的殉葬尤为恶劣,因为他牺牲的不是奴仆或妃嫔,而是三位有口皆碑的贤臣。这三人德才兼备,深受百姓敬重,他们的死引发了民间巨大的哀痛。《诗经·秦风·黄鸟》中就有百姓为他们而作的诗句:“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表达了对贤臣惨死的无尽悲痛。 那么,秦穆公为何要这样做?一种解释是他担心这三位功劳卓著的大臣压过太子风头,导致政权不稳。为了确保子嗣顺利继位,他宁可“牺牲人才”,为太子扫清潜在威胁。另一种可能则是他有意让太子通过赦免三良来收揽人心,但遗憾的是,继任的秦康公未能领会这一层含义,反而照本宣科,执行了殉葬的遗令。 无论原因如何,结果都是毁灭性的。三良殉葬让秦国在人才面前失去了吸引力。外来的贤士望而却步,本国人才也人人自危:有功劳反而可能要陪葬,谁还敢尽心竭力?长远来看,这极大削弱了秦国的发展动力。秦国在秦穆公之后迅速陷入低谷,直到战国中期秦孝公与商鞅变法,才重新走上强盛之路。 秦穆公一生功过并存。他曾是秦国最耀眼的奠基者,却也因“三良殉葬”留下了历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可以说,他亲手埋葬的不仅是三位忠臣,还有秦国长达两百年的潜力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