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澎湃新闻报道了一则关于印度铁路的故事,讲述了印度女孩原本“坚信”印度高铁领先中国十年,然而亲身体验了中国高铁后,她的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
印度长期以来一直抱有成为“世界工厂”的梦想,致力于通过基础设施的升级来推动制造业发展。而铁路系统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自然是印度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然而,印度的铁路技术与制造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他们不得不寻求国际合作,尤其是中国这个全球公认的基建强国。
尽管如此,印度政府坚持“自力更生”政策,并希望支持本土企业,因此在一些关键的招标项目中,他们故意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外。没想到,经过一番波折后,印度最终还是不得不再次向中国寻求合作,并加价至17亿卢比来求得中国企业的参与。那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印度的铁路起步与挑战
印度是亚洲最早开始建设铁路的国家之一,早在1853年英国殖民时期就开始了铁路建设,且当时的首条铁路是从孟买开通的。这条铁路最初主要用于军事目的,但也无意中推动了印度交通的初步发展。相比之下,中国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开始大规模铁路建设,而日本则要到1872年才拥有自己的第一条铁路。因此,印度在铁路建设的起步阶段,确实处于亚洲前列。
到1947年印度独立时,铁路里程已经超过5万公里,成为当时亚洲最长的铁路网络。然而,独立后的几十年里,印度铁路的现代化进程显著放缓。到最近几年,总铁路里程仅增加了约1.4万公里,且大多数设施老化严重。轨道标准不统一,枕木陈旧,信号系统落后,甚至管理不善,导致了频繁的事故。根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的统计,仅2021年,印度就发生了近1.8万起铁路事故,导致1.6万多人死亡。面对这种局面,印度政府意识到铁路改革的迫切性,既要解决设施问题,也要提高铁路的速度、安全性和网络覆盖度。
印度自主研发“半高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印度推出了由本国自主研发的“范德·巴拉特快车”。这列车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80公里,并被印度民众寄予了厚望,视为国家铁路现代化的象征。然而,虽然印度在铁路建设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底蕴,但在高端制造技术方面却有所欠缺,特别是在关键的高铁核心部件如车轮和车轴的制造上,印度本土企业并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制造能力。
招标风波与国际合作
2020年底,印度铁路公司发布了一个价值约180亿卢比的高速列车招标项目,计划通过此项目推动本土制造业升级。原本积极参与竞标的中国企业——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却被印度以“技术原因”为由取消了资格。虽然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正常的招标操作,但许多印度媒体指出,这一决定实际上与中印边境局势的紧张有关,且印度希望这个项目能落到本土企业手中。最终,招标结果中,只有两家印度本土企业参与竞争,且由于其中一家公司报价最低,获得了看好。
然而,问题是,高铁制造并非易事。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车轮,也需要极其精密的技术和工艺。印度本土企业尚未完全掌握相关技术,特别是在高强度、耐用性要求极高的车轮和车轴方面。因此,在推进自主招标的过程中,印度遇到了重重困难,开始寻求国际合作。
最初,印度选择了与乌克兰公司合作,订购3万个高铁车轮,但由于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无法按时交付订单,印度陷入了供应危机。无奈之下,印度只能再次启动招标,并且这一次,他们的目标锁定了中国企业。
中国的合作与技术认可
2022年4月,印度铁路公司重新启动招标,并提高了预算,最终选择了中国的太重香港国际有限公司。更有意思的是,这次中国企业的报价比乌克兰公司原先的报价高了1.68%,但印度仍然选择了中国公司。此次合作不仅仅是为了供应车轮,还包括为“范德·巴拉特快车”以及其他机车和客运车厢提供相关部件。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印度第一次与中国企业合作采购铁路部件了。在同一财政年度内,印度还向中国公司采购了用于机车和货运车厢的车轮与车轴。这些合作表明,尽管印度一直试图减少对外依赖,但在高端制造领域,特别是在铁路核心部件方面,印度依然离不开中国的制造能力。
中国的高铁零部件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认可,源于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创新。早在2008年,中国就开始研究高铁车轮技术,并经过多年的努力,2014年鞍钢集团打破了国外垄断,2017年实现了国际标准并进入全球市场。如今,印度选择与中国合作,实际上是对中国高铁技术和质量的认可。
印度女孩的转变
尽管印度曾经坚信自己的高铁技术领先中国,甚至有些印度人曾公开声称“印度高铁领先中国10年”,但当一些印度人亲自体验了中国的复兴号高铁之后,他们的看法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极佳的稳定性和先进的车内设施,让印度的博主米娜深感震撼。相比之下,印度的“半高铁”不仅速度慢,且安全隐患频发。2023年,印度“半高铁”发生了重大相撞事件,暴露了信号系统和调度管理的不足。
这场经历表明,技术合作和国际供应链并不是单纯的政治选择,而是质量、效率和可靠性的考量。尽管印度希望实现自主,但现实告诉他们,在关键时刻,做出务实的选择才是最合适的。
结语
印度在招标中先排除中企、后又加价求合作的过程,表面看似一场政策反复,实则暴露了印度在国内高端制造领域的短板。尽管印度有雄心壮志,推动本土制造和强化产业是每个崛起中的国家必走的路,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完全脱离国际供应链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最终,印度选择与中国合作,并不是因为偏爱,而是因为中国在高铁技术和制造能力上的积累得到了国际市场的验证。铁路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入、开放合作和务实的心态。中印作为两大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空间依然巨大。未来,如果能够建立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或许能够实现双赢。
这场印度铁路改革的故事还远未结束,未来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