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之前的王朝迷雾与夏朝的传奇复国之路 根据《史记》的记载,中国历史上商朝之前是夏朝,而夏朝之前还有一个更为久远的虞朝。夏、商、周被儒家尊称为“三代”,是中国最古老的三个王朝。然而,关于虞朝是否真实存在,史书中的记载模糊不清,暂且可以搁置不论。但有趣的是,先秦时期的文献表明,在商朝之前,除了夏朝之外,可能还存在一个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王朝,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对此只字未提。 夏朝的立国危机 纵观中国历史,许多王朝在建立初期都会面临“立国危机”——如果能顺利度过,王朝往往能延续数百年;如果失败,则可能迅速灭亡。比如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王朝的典型例子。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同样经历了严峻的挑战。 大禹因治水有功,深受百姓爱戴,这为他的儿子夏启夺取权力奠定了基础。按照当时的禅让制,大禹去世后,本应由伯益继位,但夏后氏(夏启的家族)不愿放弃权力,于是夏启发动政变,夺取了伯益的王位,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史记》中对这一事件的描述颇为美化,比如提到“伯益辅佐大禹的时间太短,未能赢得诸侯支持,因此大家都拥戴夏启”。然而,伯益明明长期协助大禹治水,怎么可能“辅佐日浅”?显然,这是儒家为了维护夏启的形象而刻意修饰的说法。 夏朝初期的两大危机 夏启的夺位行为,给夏朝埋下了两个隐患:
1. 禅让制的终结引发不满:许多部落首领对夏启破坏传统禅让制感到愤怒,比如有扈氏就公开反对,最终夏启不得不发动“甘之战”镇压他们。 2. 东夷势力的反弹:伯益是东夷部落的代表,夏启夺位后,东夷人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这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此外,夏朝初期的继承制度也不够完善。商朝采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相结合的方式,周朝则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但夏朝刚建立时,继承规则尚未明确,导致内部权力斗争激烈。据《国语》等古籍记载,夏启在位时就曾因诸子争位爆发“武观之乱”,严重削弱了夏朝的统治。 太康失国与后羿代夏 夏启去世后,太康继位,夏朝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一方面,王室内部争权夺利;另一方面,外部势力虎视眈眈。终于,在一次太康外出打猎时,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趁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史称“太康失国”或“后羿代夏”。 现代考古发现,河南新密的新砦遗址(早于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东夷文化特征的文物,证明东夷人曾在此活动,这为“后羿代夏”提供了考古依据。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却耐人寻味——他提到“太康失国”,却未说明是谁导致了这一事件,反而紧接着写道:“太康去世后,弟弟中康继位;中康去世后,儿子帝相继位;帝相去世后,儿子少康继位。”仿佛夏朝从未中断过。但既然太康已经“失国”,为何还能如此顺利地传承?这背后隐藏着司马迁的“正统观”,我们稍后再谈。 寒浞篡位与少康复国 后羿夺权后,沉迷享乐,不理朝政,最终被手下寒浞暗杀。寒浞自立为王,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他上台后,开始追杀夏后氏的后裔,夏后相(中康之子)被杀害。但夏后相的妻子当时怀有身孕,她逃回娘家有仍氏(今山东济宁一带),生下少康。 几十年后,少康集结力量,发动复国战争,最终击败寒浞,重建夏朝,史称“少康中兴”。这段历史表明,夏朝曾中断半个多世纪,期间后羿和寒浞实际上建立了新的王朝。 纵观中国历史,能在亡国50年后成功复辟的,仅有夏朝一例。可以说,夏朝度过立国危机的方式,堪称最离奇、最传奇的案例。 司马迁为何不提后羿和寒浞? 既然先秦文献明确记载了“后羿代夏”和“寒浞代夏”,司马迁为何只字不提?原因在于他的“正统观”。我们可以从另外两个例子看出端倪:1. 周孝王继位:周懿王去世后,本该由嫡长子继位,但周孝王(周懿王的叔叔)却登上王位。先秦文献记载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但司马迁仅简单提及他的在位时间,对他的功绩只字不提。 2. 二王并立: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嫡长子)和周携王(周幽王之弟)曾同时称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完全略去周携王,仿佛周平王是唯一合法的继承者。 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统治者持否定态度。后羿和寒浞都是篡位者,自然被他排除在正统历史之外。因此,他选择隐去夏朝中断的半个世纪,只记录夏后氏一脉的传承,以维护“正统”的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