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各路英雄纷纷登场。那些青史留名的人物,有些是政治家如曹操、孙权、刘备,有些是勇猛的战将如吕布、关羽、张飞,还有些则是神医、方士,像华佗、张仲景、董奉等。
其中,华佗是最为人熟知且死得最让人惋惜的一位神医。他和曹操虽是同乡,但一开始并没有太多交情。直到公元208年,曹操因长期患有头风病,才在60多岁的华佗面前露面。
据《三国演义》记载,华佗一见曹操,就诊断出他的病因:脑中有“风涎”,并提出用开颅手术取出这一物质,病情便能治愈。这一“开颅手术”也许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手术之一,然而,是否真能在那个医药条件相当落后的时代,由华佗独立完成这样的手术,仍值得怀疑。《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内容难免夸大其辞。
在《三国志》中,华佗给出的诊断却大不相同。他认为曹操的病无法一时治愈,应该通过长期调养、保守治疗才能延长生命。他在《三国志 · 方技传》中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虽然华佗的诊断更为实际,曹操却并不满意。原本心怀希望的曹操听后心情不悦,态度也开始冷淡。华佗是个性格刚烈的人,既然得不到曹操的尊重,他便决定辞去职务,回家休息。这一休息就是半个月。
然而,曹操的头风病突然加重,华佗却推辞不给治疗,曹操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华佗囚禁入狱,并最终将其处死。
临终前,华佗从怀中取出一本医书,恳求狱卒将其带出去。书中的药方可以救许多人,可惜狱卒害怕连累自己,拒绝接过。华佗痛心疾首,最终不得不将书烧毁。如此一位神医,就这样悲剧般地死去,实在令人惋惜。
华佗的医术令人称赞,他被誉为“外科鼻祖”和“外科圣手”,他的成就堪称无与伦比。以下是他最为人称道的三大贡献:
1. 发明“麻沸散”,开创麻醉手术
麻沸散是古代的麻醉药,使得外科手术可以顺利进行,且病人痛苦大大减少。华佗曾遇到一位腹痛的老人,他诊断出是“肠痈”,即阑尾炎,情况非常危急。华佗用麻沸散麻醉老人后,顺利完成了手术,成功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这一发明领先世界,甚至比欧洲的麻醉技术早了1600多年!
2. 创编“五禽戏”,强调预防养生
华佗不仅擅长治疗,还是养生的倡导者。他认为“防病胜于治病”,便创造了五禽戏——根据虎、鹿、熊、猿、鸟的动作编排出一套养生操,帮助人们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许多弟子练习此法,甚至长寿如吴普,他活到90岁依然耳聪目明、身体健康。据说,司马懿之所以能在乱世中屹立不倒,练习五禽戏也有很大关系。
3. 高超的切脉技艺,能诊断疑难杂症
华佗的切脉技艺出神入化,连一些复杂的病情都能通过脉象准确诊断。有一位甘陵国相的夫人怀孕六个月时腹痛不止,华佗一号脉后诊断出她肚中的男胎已经死去,才导致母体不适。果然,华佗开出的药让她顺利流产,母亲的病也得到了治愈。
除了这些成就,华佗还发现了“体外挤压心脏法”和“口对口呼吸法”,这些急救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尽管如此,华佗却因曹操的猜疑和个人矛盾而丧命。很多人认为,曹操因性格多疑而杀害了华佗,认为他可能是关羽的间谍。但实际上,关羽刮骨疗毒的医生并不是华佗,华佗死后11年,关羽才受伤,这一点《三国演义》中的记载是错误的。
另一种说法是,华佗因多次请求担任官职,被曹操拒绝后心生不满。有人认为华佗因求官未果而心生不满,但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华佗并不是真的想做官。事实上,他曾被推荐进入仕途,但始终没有接受。他更倾向于医术,而非官职。
华佗之死的真正原因,或许在于曹操的偏见和华佗的“不识时务”。在曹操看来的“方士”身份让他轻视华佗,而华佗因不适应自己在曹操府中的地位,多次请假回家,最终得罪了曹操。
曹操的心情本已因改革改革得不到支持而烦躁,华佗屡次拒绝回应他的召唤,无疑让曹操更加不满。最后,曹操决定将华佗抓回许昌,并在狱中加以折磨,直至死去。
令人遗憾的是,华佗死后,曹操才意识到他失去了一个真正能救治病人的神医。更让人惋惜的是,华佗编写的医书,也随着他的死而消失。华佗的死,不仅是对医术的巨大损失,也是历史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