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之战后,刘备遭遇了惨重的失败。没有为关羽和张飞复仇,反而损失了大量的兵力,内心的愤怒和不甘让他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倒。临终时,他把诸葛亮和李严叫到床前,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他详细安排了哪个大臣该重用,哪个不该用,尤其是特别提到马谡,明确指出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刘备也没有完全否定马谡的能力,他只要求诸葛亮亲自考察,如果马谡真的能用,再加以重用;如果无法胜任,就果断放弃。
当时,诸葛亮听了刘备的叮嘱,并未过多在意这番话。之后,他便开始了对马谡的考察。这次考察发生在南蛮平定前,诸葛亮便问马谡如何彻底解决南蛮问题。马谡的回答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八个字恰好契合了诸葛亮的战略思想,令他非常高兴。诸葛亮觉得马谡懂得自己的战略思想,虽然经验不足,但他确实有潜力。于是,在南中被彻底平定后,诸葛亮便开始了北伐,并将马谡提拔为街亭守将,让他有机会建功立业。
在马谡出征前,诸葛亮特意叮嘱他,要安营扎寨在街亭的要道口,只需坚守住这一段时间即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诸葛亮还安排了经验丰富的王平作为副将。然而,马谡到达街亭后,却因为急功近利,选择在山上安营,打算不仅守住街亭,还要主动进攻魏军,争取一举消灭敌人,建立赫赫战功。梦想很美,但现实却很残酷。马谡不仅没有打败魏军,反而被魏军将领张郃击败,战斗惨败,全军覆没,他也几乎孤身逃脱。
事实证明,刘备的判断是对的,马谡确实不适合重用,完全缺乏实际战斗经验。除了马谡,刘备在临终时还暗示了诸葛亮另一个不能重用的人,这个人就是五虎上将中的赵云。诸葛亮并未理解刘备的真正意思。
赵云为何被刘备暗示不宜重用?有两个原因。
首先,赵云年事已高,已不适合再征战沙场。赵云与刘备、关羽、张飞的年龄相近,刘备去世时,他已是六十多岁。在战场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和耐力逐渐下降。赵云曾是英勇的战将,但此时的他,更多应该是退居幕后,安享晚年。
其次,赵云更适合在成都镇守,保护刘禅的安全。尽管赵云年老,但他依旧是蜀汉的重要财富。在蜀汉的将领们相继死去后,赵云几乎成为了唯一的“虎将”。他是蜀汉军队的精神象征,尤其在士兵心中,他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因此,赵云更适合坐镇成都,照顾刘禅,保护国家的安全,而不该再亲自上战场。
最终,刘备在临终时再次叮嘱赵云要保护好刘禅,他特别强调:“朕与卿在患难中共度时光,不愿在此地分别。卿若能常伴左右,勿负朕言。”可惜,诸葛亮并未理解其中的深意。当赵云再次请求参战时,诸葛亮同意了。最终,赵云随着蜀军出征,但他已年迈,体力不支,在凤鸣山被夏侯楙困住。若赵云年轻二十岁,定能突围。但如今的他,体力早已消耗殆尽,最终在第二次北伐前去世,蜀国失去了最后一位战神。
刘备的暗示不仅仅是针对赵云的年纪,而是出于对赵云的深切关爱。他的“不可重用”,并非指赵云无用,而是希望他能安享晚年,继续守护国家。而对于马谡,刘备的警告则更为直接,表明他缺乏真正的军事才能,属于典型的“纸上谈兵”型人才,最终无法胜任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