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不仅参加了中共一大,还曾是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之一。然而,尽管他在革命早期有着深厚的资历,但最终却未能在中国革命中扮演积极的角色,甚至反而成为了红军的一个制约因素。
在长征途中,张国焘因图谋另立中央而失败,不得不带领红四方面军北上。进入抗战时期后,他更是背叛了革命,甚至将刀口对准了自己的战友。晚年,为了维持生计,张国焘在外媒资助下写下了《我的回忆录》。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对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等革命领导人进行了极尽贬低,然而对两个人却表现出特别的好感,并给予高度评价。
这两位在张国焘眼中值得称赞的红军领导人是徐向前和蔡申熙,他们都曾是红四方面军的核心人物。徐向前,中国十大元帅之一,在红四方面军时期曾是总指挥。张国焘在回忆录中提到,徐向前总是低调务实,既不显山不露水,又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领导能力。张国焘对他评价极高,认为他对部下严肃且谦和,私德无可挑剔。正是因为与他共事多年,张国焘才对这位战友有如此深刻的敬意。
另外一位被张国焘称赞的领导人是蔡申熙,或许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他在红军时期的贡献极大。蔡申熙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红15军的创建者之一。他在战斗中屡次身负重伤,甚至失去了右臂,但依然坚持工作,最终因伤势过重牺牲,年仅27岁。蔡申熙的才华和勇气得到了徐向前的高度评价,称他为“战略家”,并且机智果敢,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
张国焘之所以对这两人如此青睐,除了他们的才能和品德无可挑剔之外,关键的原因可能在于他写回忆录的动机本身。张国焘并不是为了真实记录党史,而是因为受到了西方媒体的高额酬劳诱惑。在经济困顿的情况下,他接受了写回忆录的任务,目的是为了迎合西方媒体和公众的需求,借此获得稿费。为了博取西方读者的兴趣,他不惜抹黑中共领导人,制造轰动效应。
尽管如此,张国焘在回忆录中也没有完全否认所有的事实,事实上,他曾在1953年向毛泽东写信,表达了想要回国继续为中国革命做贡献的愿望。刘少奇回信表示,若张国焘想要回国,必须做出深刻检讨并保证改正过去的错误,但张国焘却拒绝了这一条件,转而继续在西方生活并抹黑革命领导人。
即使如此,张国焘并没有因此过上富足的生活。1979年12月,在加拿大的一个寒冷夜晚,张国焘因病情恶化,在养老院病床上被冻死,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连一场葬礼都没有,他被简单葬在一个公墓中,生活极为凄凉。
中国共产党对张国焘的一生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在四川巴中市的红军将帅陵园中,树立着张国焘的半身铜像,下面刻有这样一副对联:“国破家亡挺身立党,有始却无终已辨忠奸留史册;涛惊浪骇分道扬镳,将功难补过莫以成败论英雄。”这副对联准确地反映了张国焘的历史地位与评价,提醒人们:历史终将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给出最公正的评价,正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成熟与先进性,无法被张国焘的恶意抹黑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