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十大将分别是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和许光达。这十位大将各有所长,他们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走过不同的道路,积累了各自独特的战功与贡献。那么,在57名开国上将中,是否也能找到与这十位大将经历相似的人物呢?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这十位开国上将的经历并不能完全与十大将相同,但大体上可以对应,他们就是:韩先楚、萧克、邓华、许世友、甘泗淇、王宏坤、傅钟、张宗逊、周纯全和贺炳炎。
粟裕——韩先楚
粟裕是十大将中战功最为显赫的一位,尤其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被称为“常胜将军”。在上将中,韩先楚同样因战绩辉煌而享有盛名,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突出,也被誉为“常胜将军”。两人都属于凭借卓越战功弥补资历的典型。不过,不同的是,粟裕在十大将中位列首位,而57名上将并无明确排名。
徐海东——萧克
徐海东因病自1940年起退居二线,未能参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但由于早期贡献巨大,最终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居第二。萧克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虽然也没有独立主帅的经历,但其早期资历极为突出,因此被誉为“第一上将”。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军团长,是当时的名将。
黄克诚——邓华
黄克诚以战略眼光见长,善于全局把控;邓华则曾指挥百万大军作战。两人都展现了卓越的帅才,在军事与政治方面兼备能力。
陈赓——许世友
陈赓是十大将中战功仅次于粟裕、资历仅次于张云逸的人物,可以说战功、资历、能力都很全面。在上将中,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就是许世友。他既有深厚资历,又战功卓著,是开国上将里少见的全能型将领。
谭政——甘泗淇
两人都属于政工领域的代表。谭政是著名的“政工大将”,而甘泗淇则是公认的“政工上将”,他们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贡献突出。
肖劲光——王宏坤
肖劲光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海军司令,王宏坤则是海军副司令。肖劲光曾参加北伐战争,王宏坤则参加了黄麻起义,两人在20多岁时就已担任军级干部,并且都曾独当一面指挥作战,堪称海军建设的重要奠基者。
张云逸——傅钟
张云逸是十大将中资历最深、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红七军的创建者之一,因而享受过元帅待遇。在上将中,傅钟则以党龄最久著称,他早在1921年冬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罗瑞卿——张宗逊
这两人有很多共同点:都曾担任过毛主席的警卫,也都是黄埔军校的学生。解放战争中,罗瑞卿指挥过著名的“杨罗耿兵团”,张宗逊则作为彭德怀的副手,同样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两人还曾一同指挥过大同集宁战役。
王树声——周纯全
两人都来自红四方面军。王树声是总指挥,周纯全则担任政治部主任,都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领导人,极具代表性。
许光达——贺炳炎
两人同属红二方面军,都是贺龙所倚重的战将。按照1952年军队评级,许光达为正兵团级(十大将中仅有两位达到此级别),而贺炳炎则是准兵团级(上将中唯一的准兵团级)。两人分别被授予大将与上将军衔,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红二方面军在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由此可见,十大将与上将之间确有不少相似之处。这种对应不仅反映了个人经历的巧合,更折射出各个历史阶段不同部队的代表性人物和他们在革命事业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