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西北太行南麓的济源市,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唐代古刹正以崭新的面貌重现历史光彩。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大明寺,不仅是豫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群之一,更因其承载的丰富历史文献与名人题咏,成为研究中原佛教文化与古代建筑艺术的活化石。近日,记者走访这座被誉为"太行第一刹"的千年宝刹,揭开其尘封已久的传奇故事。
唐风梵刹:建筑史上的"活档案"
穿过济源市轵城镇的市井街巷,一座青砖灰瓦的古朴山门豁然出现。大明寺现存建筑群以中轴线为基准,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水陆殿等主体建筑,其中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的大雄宝殿,堪称唐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作。据《济源县志》记载,该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施五铺作斗拱,梁架采用抬梁式结构",其建筑形制与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古建筑研究室主任张居中研究员表示:"大雄宝殿的斗拱体系是中原地区唐代建筑技术的重要遗存,'偷心造'技法的应用不仅体现了结构力学的突破,更反映了唐代建筑追求'以材为祖'的模数化设计思想。"这种将部分横拱省略的做法,既减轻了建筑自重,又营造出疏朗大气的视觉效果,是研究唐代建筑力学的重要实例。殿内保存的唐代壁画残片,虽历经宋元明清四代修缮,仍可辨识出"飞天供养"的题材,其线条流畅度与色彩晕染技法,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教授指出:"壁画中使用的矿物颜料成分与唐代官造寺院用材标准高度吻合,为研究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物质佐证。"
史海钩沉:名人足迹中的文化印记
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长河中,曾留下多位历史名人的足迹。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任河南推官时,曾多次游历大明寺,留下"太行之阳有嘉寺,松桧阴森古佛堂"的诗句,收录于《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七十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宋史研究所所长包伟民教授分析:"欧阳修的题咏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反映了北宋士大夫'吏隐'文化在地方的实践形态。"寺内现存的明代《重修大明寺碑记》中,还记载着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在此隐居著述的轶事,其《济源行记》中"大明寺晨钟暮鼓,与沁水涛声相和"的描述,生动还原了当时的寺宇盛况。
最为珍贵的是寺藏清代抄本《大明寺志》,这部由住持僧慧能法师编纂的方志文献,详细记录了寺院历代修缮情况、僧侣传承谱系以及周边风物民俗,其中关于明代"僧兵助守济源城"的记载,补充了《明史·兵志》中关于地方武装的记载空白。复旦大学历史系明史研究专家樊树志教授评价:"寺志中'僧兵三百守北门'的记载,印证了明代中后期宗教团体与地方防御体系的深度融合,其军事编制与训练方式具有重要的制度史研究价值。"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研究员李红岩指出:"该抄本采用的'朱丝栏'装帧形式与清代内府抄本规制相同,表明寺院与官方文化系统存在密切联系。"
当代新生:文保工程中的"活态传承"
2019年启动的大明寺保护性修缮工程,采用了"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让这座千年古刹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刘洋表示:"大明寺修缮工程严格遵循《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在大雄宝殿落架大修中实施的'构件编号归位'技术,为同类古建筑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案例。"济源市文物局局长张建军向记者介绍:"我们组织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组成的专家团队,对大雄宝殿进行了落架大修,所有更换的构件都采用传统榫卯结构,木材选用与唐代相近的楸木,力求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
修缮过程中发现的唐代经幢基座,经考古清理后出土了三枚唐代"开元通宝"铜钱和一件青釉瓷碗,经碳十四测年确认其年代为唐玄宗开元年间,为寺院始建年代提供了实物佐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教授认为:"这批出土物的组合关系与唐代寺院奠基仪式的文献记载完全吻合,是研究佛教仪轨考古的珍贵材料。"目前,大明寺已被列入"十四五"时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项目,正在打造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这种将文物保护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实践,不仅实现了古建筑的永续利用,更构建起公众感知历史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