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香港沦陷在日军的炮火中,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香港在日军占领后也遭受了残酷的扫荡。许多日军士兵带着武器闯入居民区,开始了烧杀抢掠。然而,当他们闯到一户人家并准备砸门时,屋内传出几句愤怒的日语,这让他们不禁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互相对视,不敢继续前进。甚至连赶到的日军军官在与屋内人交谈后,也恭敬地撤离了这栋楼。究竟是谁在屋内说了什么话,让日军如此恭敬?这个人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学者——陈寅恪。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江西修水县的一个名门望族,陈家。这个家族出了很多晚清和近现代的名人,陈寅恪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晚清的官场重臣。得益于这样的家庭背景,陈寅恪从小便得到了祖父和父亲的高度重视和培养。
陈寅恪从小就非常热爱读书,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的父亲早早发现了儿子在学习上的天赋,几乎能够过目不忘。因此,他决定让儿子接受西式教育,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陈寅恪的思维极为敏捷,反应能力极强,对知识总能迅速掌握,举一反三,甚至连晚清重臣张之洞也曾称赞他的学识。
1902年,年仅12岁的陈寅恪被家里送到日本留学,希望开阔眼界。日本是东亚最早接受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国家,改革也早,因此具有浓厚的西方气息。然而,陈寅恪并不认同日本的这种文化态度。在他看来,文化是民族的根基,保持本土文化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他不赞同日本抛弃本国文化的做法,但他对各国文化仍充满了兴趣。
在日本学习了三年后,因病他回国并就读于复旦公学。但回国后的几年,他对国内僵化的学术氛围深感失望,于是再度出国继续深造。这一次,陈寅恪几乎走遍了欧洲的顶尖学府,从德国的柏林大学到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再到法国的巴黎高等政治学校。他不仅掌握了多种语言,还进一步深入了解了不同的文化,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学术视野。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陈寅恪的学术之旅依旧没有停止,这一次他的目标明确——在西方各大学深入学习,专攻语言文字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陈寅恪逐渐在世界语言学界获得了广泛声誉。
1925年,陈寅恪回到了中国,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看到国内思想的觉醒和文化的变革,陈寅恪决定加入其中,应邀到刚刚改制的清华大学教书。
尽管陈寅恪游学多年,却从未获得正式的学位。他认为,与其花时间去追求学历证明,不如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的这种态度最终得到了回报。刚入职清华大学时,由于缺乏学历证明,陈寅恪曾遭到质疑。但经过几次公开课后,他的学识受到了广泛认可,成为了国学领域的巨擘。作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之一,陈寅恪的课堂不仅仅是学生的求学圣地,连许多资深教师也会前来聆听,从中获益良多。陈寅恪因此获得了“公子之公子,教授之教授”的美誉。
当时,学术界因为“是否有留学经历”而分成了两派。本土派认为,留学派学得太西化,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而留学派则认为本土派眼光狭窄,思想落后。尽管双方互不相让,但他们对陈寅恪始终保持极高的尊重。
1937年,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并迅速展开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和清华大学很快沦陷,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也因无法忍受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选择绝食抗议,最终因年事已高,五日后去世。失去了父亲的陈寅恪悲痛万分,同时也忧心国家的前途。在为父守丧期间,他的身体也因过度悲伤而出现了健康问题,甚至右眼的视网膜脱落。
陈寅恪坚持守丧结束后,毅然决然地南下,誓不与日军同住一城。此时,牛津大学向他发出了汉学教授的邀请,陈寅恪带着家人前往香港,准备转乘船前往英国。然而,由于二战爆发,国际航线被切断,陈寅恪只能暂时滞留香港。虽然身处困境,香港大学得知他在此避难后,邀请他担任中文系主任。
然而,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很快也被日军占领。陈寅恪不愿为日军工作,辞去了职务并退居家中。一天,日军来到他居住的地方抢劫,当他们准备砸门时,屋内突然传出一句愤怒的日语:“你们在干什么!”日军停下了动作,因为这句日语带着明显的京都腔关西话,他们认为这间屋子里的人很可能是日本贵族,于是不敢继续骚扰,甚至派军官前来向陈寅恪道歉。之后,日军多次邀请陈寅恪前往上海授课,但他始终拒绝与日本人有任何合作。
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邀请陈寅恪赴台湾,但他仍选择留在大陆,继续从事国学研究。直到临终,陈寅恪始终专注于学术,不问政事。即使他双目失明,仍让妻子代笔,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著作。1969年,陈寅恪因病去世,享年79岁。他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国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