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皇太极在崇德元年登基后,正式建立了大清,并开始了对后宫的管理。皇太极册封了“崇德五妃”,这五位福晋的地位远高于其他妃子。其中,哲哲被册封为清宁宫皇后,而海兰珠则被封为关雎宫宸妃。相比之下,孝庄虽然是五大福晋的最后一位,封为永福宫庄妃,但她的命运却在皇太极去世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的儿子福临继位,成为了新帝,最终成为了“人生赢家”。
很多人知道,在清宫剧中,新帝的生母通常会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而嫡母则被尊为“母后皇太后”。虽然圣母皇太后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因她是帝王的生母,她依然受到尊重。然而,母后皇太后作为先帝的正妻,地位依然高于圣母皇太后。大家通常以为,福临继位后,孝庄会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哲哲则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大清近300年的历史中,真正的“两宫皇太后并尊”只有两次。一对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与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另一对则是同治帝的生母慈禧与同治帝的嫡母慈安。
那么为什么孝庄与哲哲并没有成为两宫皇太后呢?事实上,哲哲在嫁给皇太极时,已是皇太极的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没有生育皇子。而在她之前,皇太极已有其他两位大福晋。哲哲的地位原本仅次于那拉氏(乌拉那拉氏),而那拉氏作为满洲的联姻对象,地位高于哲哲。因此,哲哲的晋升是因为满洲与蒙古之间的政治联姻。直到天聪六年,哲哲才成为“中宫福晋”。
当皇太极建立大清后,虽然哲哲没有生育皇子,但由于她的特殊地位,依然被封为清宁宫皇后。而孝庄则在五大福晋之列,但她的地位远低于哲哲。更糟的是,孝庄在皇太极去世后,从后宫的第二位迅速降到第五位。
然而,皇太极的突然去世改变了孝庄的命运。睿亲王多尔衮通过推选皇太子福临,让孝庄成为了皇帝的生母,最终成为“大赢家”。尽管在汉文史料中记载,顺治帝继位后,将嫡母哲哲尊为“皇太后”,但实际上,在清朝初期,后宫的封号制度还很混乱。直到顺治帝六年,哲哲去世后,顺治帝才正式将她的称号改为“母亲国主福晋”,并非“皇太后”。
事实上,真正的“两宫皇太后并尊”出现在康熙初年,仅持续了两年。顺治帝的四位皇后中,第一位皇后孟古青因与顺治帝性格不合,仅仅两年多便被降为静妃。第二位皇后是孟古青的侄女孝惠章皇后,顺治帝虽然不喜欢被母亲安排的婚姻,但由于孝庄的支持,孝惠章皇后才得以坚持。
第三位皇后是顺治帝最宠爱的孝献皇后董鄂氏。第四位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佟佳氏出身汉军旗,起初只是低等妃嫔,但凭借自身的美貌与顺治帝的宠爱,她最终生下了康熙,逐渐赢得了地位。尽管如此,康熙登基后,佟佳氏并未得到晋升为皇后,直到康熙亲政后,她才被尊为“慈和皇太后”。
即便如此,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作为顺治帝为他挑选的皇后,地位远高于孝康章皇后。即便在她去世后,康熙也给予她更高的待遇。因此,尽管孝康章皇后是康熙的生母,她依然未能超越嫡母的地位,最终只能以福晋的身份享受待遇。
咸丰帝的皇后也有类似的情况。尽管咸丰帝的生母孝全成皇后早已去世,但慈安和慈禧两位皇后之间并不像电视剧中所表现的那样,慈禧可以轻易凌驾于慈安之上。实际上,慈安在同治帝即位后,地位远高于慈禧。慈禧虽然掌握了实权,但在地位上始终低于慈安。
在咸丰帝去世后,慈安和慈禧的关系曾因为祭奠时的礼仪产生冲突,显示了两宫皇太后之间复杂的等级关系。最终,虽然慈禧掌握了实权,但她依然无法超越慈安的地位。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许多皇帝的生母在位后都享有一定的尊荣,但在后宫的等级制度中,嫡母永远占据更高的地位。这种嫡庶尊卑的传统延续了几百年,形成了复杂的宫廷制度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