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加索地区是指位于高加索山脉以北的区域,这里大多属于俄罗斯的领土。然而,奇怪的是,这片土地上几乎没有多少俄族人定居。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我们要看看北高加索的行政区划,基本上,这里全是自治共和国。比如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北奥塞梯、卡巴尔达-巴尔卡尔等地,都属于这种形式的行政区划。要知道,这些地方和俄罗斯其他自治共和国相比,出镜率可是非常高的。尤其是车臣,俄乌战争期间,这里不仅参与了战争,还涌现出了一些“网络红人”,展示自己的忠诚。而北奥塞梯也曾因与格鲁吉亚的战争而成为公众焦点。
但问题是,为什么这里的俄族人这么少呢?实际上,这片地区并不是俄国的“原住地”。在古代,它曾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因此,这里成为了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地。奥斯曼帝国在黑海一带是霸主,蒙古的金帐汗国也逐渐接受了伊斯兰文化。当金帐汗国在1502年灭亡后,散落在不同地方的鞑靼汗国都成为了伊斯兰文明的代表。而这一影响,逐渐渗透到了北高加索。
到了17世纪,俄罗斯为了争夺黑海霸权,与奥斯曼帝国打了长达200年的战争。直到18世纪末,俄罗斯终于通过第五次俄土战争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彻底占领了北高加索。为了控制这些新领土,俄罗斯开始大规模地将俄族人迁入,并试图强行推广东正教,迫使当地人放弃伊斯兰教。然而,这引起了北高加索人民的强烈反抗,因为宗教信仰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沙俄的压迫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愤怒。沙俄在征服这些地区时,遭遇了极大的困难,长达100年的时间里,他们几乎无法完全控制住北高加索。
不过,沙俄的失败并没有结束这一切,苏俄和苏联也接手了这一问题。苏联时期,虽然它提倡民族自决,给予北高加索相当大的自治权,并成立了自治共和国。然而,尽管如此,斯大林依然对这个地区心存忌惮。二战结束后,他以当地人“通德”的罪名,将大批高加索民族人民强行迁往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直到赫鲁晓夫时期,北高加索的人民才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苏联解体后,这些地区的自治情绪再次被激发,车臣和印古什等地纷纷发起了独立运动,与苏联军队发生了激烈冲突。
在这些地区,俄族人几乎处于极少数,车臣的俄族人口不到4%,印古什、达吉斯坦等地也大都如此。由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与俄国大相径庭,这些地区的居民很少受到俄族文化的影响。这样的局面让俄罗斯政府深感忧虑,因为这意味着一旦俄罗斯出现动荡,这些地区可能会再次寻求独立。
不少人以为车臣战争只是车臣与俄军之间的冲突,实际上,这背后凝聚了整个北高加索地区的力量,包括南高加索以及土耳其的支持,才有了与俄罗斯对抗的可能性。虽然俄军最终通过武力稳定了局势,但北高加索的问题远没有解决。尽管战争可以压制当地的暴力,但它无法消除这些地区对独立的渴望。
事实上,除了北高加索,俄罗斯的其他一些地区也存在俄族人比例较少的现象。比如图瓦、楚瓦什、卡尔梅克等自治共和国,尽管俄族人比例不如北高加索那么少,但这些地方的原住民依然不是俄族。在沙俄时期,政府通常会将大量的俄族人迁移到新征服的地区,形成新的“故乡”,而这些地方的原住民则往往被迫迁移或消失。
在苏联时期,原住民则被强行迁往西伯利亚或哈萨克斯坦,参与重劳动。比如车臣、印古什和克里米亚的原住民,曾在二战后被迫进入劳动营。即使如此,俄国的强制政策并未完全消除这些地区的民族自决情绪,苏联解体后,这些地区纷纷要求独立,车臣和印古什等地尤其活跃。
这些地区的特殊性让俄罗斯政府无法完全控制,它们始终存在着独立的潜力。尤其是在车臣和北高加索的历史背景下,俄国政府一直不得不依赖巨额的财政补贴来维持这些地区的稳定。实际上,北高加索的情况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俄族人在这里很难形成主导地位,因此这些地区对俄罗斯的归属感始终处于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