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的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和第三野战军(简称“三野”)组成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追击战。尽管春季的天气湿润,泥泞的道路使行军困难重重,但二野的兵力依然以惊人的速度前进,每天行进超过100公里。无论白天黑夜,解放军都不顾疲劳,勇敢地追击敌人,哪怕是天气、地形的挑战也不能阻挡他们的脚步。
敌军在逃跑的过程中越来越显得手忙脚乱,恐慌情绪蔓延,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由于无法有效破坏沿途的桥梁和阻挡解放军的行动,敌人陷入了被动局面。刘伯承指挥的二野三大兵团分头进军,迅速占领了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江西中部等重要地区。
到了5月14日,二野的44师成功从敌军手中夺取了一些车辆,顺利抵达福建中部的南平。南平是福建的重要交通枢纽,距离福州不到200公里,形势对解放军十分有利。正当大家准备继续推进,刘伯承突然接到命令,指示44师立即停止追击,不再前进。
蒋介石后来在一次会议中提到:“幸好敌人没能完全搞清楚福州的情况,要是敌人知道你们的狼狈,光凭一个团就能占领福州。”这番话也透露出敌方的急迫心态,但解放军此时却停下了脚步。
在这场渡江战役中,二野成功歼灭敌军10.6万多人,解放了包括安庆、衢州、金华、上饶和南昌在内的86座城市,以及皖南、浙西、闽北、赣中等广阔的地区。二野直接突破了浙赣线,进军赣闽地区,同时配合三野作战。敌军的汤恩伯集团被迫撤退到京沪杭地区,剩余的25万敌军中,除去5万人通过海上逃跑外,其余的全部被歼灭。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二野在打到南平时没有继续追击,反而停下了脚步,错失了福州这个关键城市?
这一决策与中央军委的安排密切相关。为了防止美军干预,中央军委要求二野暂时集结在浙赣地区待命。当时,毛泽东为了防范美国可能的军事干预,特别指派刘伯承和陈毅分别担任南京和上海市长,稳住华东地区的局势。毛泽东的战略目的是确保美军不敢轻举妄动,而这一战略最终成功地避免了外部干涉。
后来,看到美国政府并未贸然行动,华东地区的局势已逐步稳定,中央军委才下令二野继续南进,进军大西南,打响了新的战役。
这一历史背景在陈冠任所著的《解放军十大元帅》一书中得到了详细阐述,该书深入分析了刘伯承为何在福州前停止追击的原因。这本书曾成为畅销书,销量突破百万,并在中国军事类畅销书榜单中占据了榜首位置。
总的来说,刘伯承未继续追击福州的决策,体现了当时中央军委对于全局战略的审慎考虑,保障了我国在面对国际压力时的战略灵活性与稳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