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鲜也有科举考试,且实施上千年,和中国科举制度有何异同?
迪丽瓦拉
2025-10-12 12:04:29
0

全文共2396字 | 阅读需6分钟

科举制是世界著名的考试制度。千年之前,隋朝皇帝一声令下,科举制就此诞生。进入唐宋,科举制渐渐完善。明清皇帝推崇科举八股,科举制定型,并逐渐走向僵化。到科举制遭到废除的时候,该制度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1300多年,可以说是十分长寿的制度。

长期以来,朝鲜半岛的统治者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直紧跟中国皇帝的步伐,希望能够汲取中国的先进经验,以此发展国家。科举制就是朝鲜半岛统治者引入的制度之一。

那么朝鲜半岛的科举制度是什么呢?和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呢?

一、朝鲜半岛的科举制度

可以先看看朝鲜半岛科举制度的发展历史。公元八世纪,新罗觉得唐朝的科举制度很好,于是借鉴科举制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了“读书三品出身法”。

看到这名字,是不是很容易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九品中正制呢?其实,“读书三品出身法”是根据学生在儒学、汉学等考试科目中的成绩高低,划分各品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这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评定官员的品级,相比九品中正制绝大程度看世人门第评级,已经算是比较公平了。

后来高丽成了朝鲜半岛的主要统治者。958年,随商船而来的中国秀才双翼,因为才华出众而被高丽光宗留下做幕僚。双翼向光宗提议仿照唐制,建立科举制,光宗应允。高丽国初期的科举制,的确与唐朝的科举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说高丽国的考试科目主要有进士科,明经科,杂科三种。进士科考诗赋,儒家的经典则是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杂科可以视为是选拔特殊人才的一种考试,主要考察律令医学等方面的内容。毋庸置疑,高丽科举科目和唐朝的科举科目有许多重合的地方。

960年,宋朝建立后,高丽又开始关注宋朝的科举制度。比如说1139年,高丽吸取范仲淹的主张,认为在选拔人才的时候要重视策论和诗赋,并仿照北宋在试卷上设弥封,防止考生作弊。在考试科目方面,高丽追求科举考试科目的全面,有制述业、地理业、三礼业等繁多科目。

李氏朝鲜建立后,科举制度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此时,李氏朝鲜的科举制,不像过去一样仅有文科举,而且出现了文武科举并行的局面。武科举是为了选拔武官而设立的科举考试,所以其考察的就是官员的武艺了,形式并不算多样。

李氏朝鲜的文科举自然是为了选择文官。一般来说,考生要想在文科举中一飞冲天,必须在地方到中央举办的三次考试中都表现不错。这意味着,考生必须较好掌握儒家经典、现行政策以及汉诗文。

生员试和进士试也是科举考试的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儒家典籍的理解。与普通的文科举不同的是,这两种考试只需要两次考试合格,就可以成为李氏朝鲜文官后备。

1894年之前,科举制一直都是朝鲜重要的选官制度。可当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朝鲜科举制也就随之没落,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上,乍的一看,朝鲜的科举制度和中国的科举制度,似乎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不是错觉。但是有同必有异,中国和朝鲜半岛两国国情不同,科举制度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二、朝鲜科举制和中国科举制的异同

  • 相同点

1.考试内容

总的来说,朝鲜半岛和明朝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都主要为儒家经典。两国考生必须熟读四书五经,才能真正在考场上一展身手。如果两国考生一路过关斩将,来到了最后的殿试策问,两朝的统治者也免不了拿四书五经的内容来问考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就看考生平时的儒学知识积累了。

2.加试制度

除了正常的科举考试之外,李氏朝鲜还有一种灵活的科举考试形式,那就是“加科”。在新皇继位,皇帝生辰,世子成年礼等欢喜的时刻,统治者往往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态度,举办额外的科举考试“别试”。当然,这与明朝的“恩科”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的政治制度,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频繁友好的文化交流,使得李氏朝鲜和明朝两国的科举制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同之处。

  • 不同之处

1.出题角度

以殿试策问为例。明朝皇帝和朝鲜国王都曾经从《周易》中出过问题。不过总的来说,明朝皇帝更喜欢从宏观的角度去出题,比如说分析《周易》“专名数者”和“尚理致者”这两种流派,或将《周易》成书过程等作为出题内容。

朝鲜国王则是着眼于《周易》的一些细微之处。如世宗就指出,在《周易》中有这么两句话,一句是,作《周易》的人,有忧患吗;另外一句是,天生乐观又知命,所以不忧虑。这两句话自相矛盾,世宗则是单独摘出来让考生讨论。

明朝的疆土辽阔,其治国理念也比较宏观,科举的出题角度也就无法微观。李氏朝鲜的疆土远不及明朝,所以统治者很注重将现实问题与儒家经典相结合,希望能够让世子思考具体的问题如何解决。

2.两国取士比例不同

李氏朝鲜的人口远少于明朝,但是其取士规模不小。朝鲜有个有名的儒者叫丁茶山,他就曾经讨论过相关的问题。按照他的理解,明朝有十三个省,李氏朝鲜的邦幅还不到明朝的两个省,但是李氏朝鲜录取的人相对更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朝会试取士,最多也就300多人,最少只有30多人。而李氏朝鲜取士,及第33人,进士200多人。光看数据,一眼望去可能是没有明朝多。但是李氏朝鲜的地方比明朝小的多了,录取人数却和明朝差不多,甚至有时还比明朝多,可见李氏朝鲜取士比例更大。

3.考生来源

明朝的科举考生一般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学校。而李氏朝鲜的科举考生不只是学校的学生,一些已经有职位的官员,也能通过参加科举而升迁。这样看来,李氏朝鲜科举的考生来源似乎更加丰富。

科举制度在朝鲜半岛上存在了1000多年,在朝鲜半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朝鲜半岛统治者积极利用科举制度录取贤才,有不少下层的寒门之士通过刻苦求学光荣及第,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这加强了各地人的社会流动性,又促进了社会公平。但朝鲜半岛的科举制也有弊端,比如说“明经为主”“考选不精”等。瑕不掩瑜,朝鲜半岛的科举制度依然是为朝鲜半岛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的。

参考资料:

1〕武斌 《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

〔2〕梁修敬 《朝鲜王朝与明朝殿试策问比较研究》

〔3〕刘丽敏《李氏朝鲜官制及其所受中国影响研究》

〔3〕刘海峰 《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美国突然醒过味来:台湾哪是王牌... 多年来,美国一直自信满满,认为自己算计得无懈可击。它把台湾视作一张能制衡中国的“王牌”,自以为只要握...
原创 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自由的时代之一,尤其是在思想和社会管理上,它与之前的朝代相比,显得格外宽松...
原创 苏... 当苏超联赛的战鼓擂动,一个赛季以来,苏南与苏北的地域对抗被渲染得如火如荼。然而,随着季后赛的深入,人...
原创 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
原创 让...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与经济都十分繁荣的王朝。那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已经开始流通,可见商品...
原创 《... 在《水浒传》第二回中,登场了一位非常特别的人物——王进,他是史进的师傅,并且是故事中第一位登场的10...
生活幸福最大化:崔士忠理论提出... 东方圣人,中国人民;人民经济,百姓成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横跨工业文明和数智文明、物质世...
刘备死前提拔一位老将,后来不仅... 文|星海 编辑|星海 《——【·前言·】——》 刘备临终前,只留下短短几句托孤重语,却引来一连串...
原创 乔... 随着新赛季NBA季前赛的号角吹响,各路豪强摩拳擦掌,力图在新赛季一展雄风,问鼎总冠军。与此同时,众多...
“土”字牌:一个清朝外交官的倔... 这个故事,还要从1860年说起。 这一年的10月,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城,先抢后烧,把圆明园夷成了一片...
原创 中... 上个月20日,赖清德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他在就职演讲中多次使用挑衅性措辞,甚至提到了“两个中国”...
原创 日... 全球新闻简报:日本首位女首相、以色列暂停加沙行动、特朗普对政府停摆的反应、俄乌战争动态 今天,我们来...
原创 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和政治都达到鼎盛。然而,在唐朝的中后期,钱币紧缺问题成了社...
原创 匈... 在汉朝与匈奴长时间的战争中,许多汉朝的士兵和将领被匈奴俘虏。让人意外的是,匈奴并没有按照常规做法残忍...
原创 这...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物虽然广为人知,但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存在。今天我们要揭开几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原创 4... 清朝时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大清错过了西方国家主导的工业革命,开始落后于西方各国。落后...
原创 对... 从1975年到1979年,越南政府发起了严重的“排华”运动,导致越南境内的华侨面临极大的困境。北方的...
原创 皖... 皖南事变的背景与起因 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冲突,不仅是国民党与共产...
原创 八... 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内部的叛变是一种让人防不胜防的阴影。曾有一名指导员投降日军,给抗战形势带来了极...
原创 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回顾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再到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