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提拔一位老将,后来不仅为关羽报了仇,还为诸葛亮出了气
迪丽瓦拉
2025-10-12 15:32:57
0

文|星海

编辑|星海

《——【·前言·】——》

刘备临终前,只留下短短几句托孤重语,却引来一连串人的沉浮起落。

败局已定

建安二十四年冬,寒风凛冽,江汉水面翻卷。关羽在荆州北部作战,连续几个月围困樊城。他势如破竹,威震华夏。曹操在许昌惊惧不安,一度考虑迁都避锋。关羽俘虏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士气如虹。

就在此时,孙权暗中变计。他表面上仍与刘备联盟,暗地里却密谋袭取荆州。吕蒙奉命“白衣渡江”,装作商旅潜入荆州,切断关羽后路。荆州守军无备,江陵、公安一夜易手,蜀汉门户顷刻洞开。

关羽得知后急忙撤退。他南奔麦城,试图突围,却遭遇孙权部将马忠伏击。孤军无援,士卒凋零,粮草皆绝。几日后,关羽与关平俱被擒。建业发出斩首之命,父子二人枭首于临沮。

人头送往洛阳,孙权借此向曹丕示好。蜀汉失荆州,失关羽,刘备闻讯,震怒如焚。这是他同袍兄弟,二十余年相随的臂膀;这是他苦心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兄弟死、门户失,刘备的痛与怒交织

章武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登基之日,他没有举办盛典,而是立刻着手筹兵伐吴。他召集群臣,宣布御驾亲征。诸葛亮、赵云、马良皆谏言:“不可。”刘备不听,一意孤行

十余万蜀军自益州沿江东下。沿途征兵征粮,连夜筑营。关兴、张苞为先锋,冯习、张南随军,诸葛亮留守成都。大军浩荡,号称七十万

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统率水陆军。陆逊年仅三十出头,资历尚浅,吴国朝臣多有疑虑。孙权力排众议,坚持任用。此一决断,改变了战局

刘备大军在秭归、猇亭一线驻扎,连营七百里。蜀军初时士气高昂,战鼓雷动。然而陆逊坚壁不出,避免正面交锋。久攻无果,蜀军渐露疲态。夏季将至,军营潮湿,士卒懈怠。

陆逊忽然下令总攻。乘风放火,火光冲天,连营七百里顷刻化为火海。蜀军惊惧,军心崩溃。冯习、张南战死,马良失守,黄权被迫投降。昔日号称百万之师,一朝溃散

刘备仅率百骑脱身,退入白帝城。夷陵之败,不仅是战场溃败,更是精神崩塌。复仇无望,军力大损,刘备咳血,疾势加重。这一战,耗尽了他最后的力量

白帝托孤

章武三年春,巴东风雨未歇,白帝城内愁云密布。刘备卧病宫中,身体羸弱。这位曾经纵横天下的汉中王,如今一病不起。大殿闭门,重臣环立,刘禅垂手侍侧。

诸葛亮、李严奉诏至榻前。刘备目光炯然,神色沉重。他缓缓开口:“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这句后来千古传诵的托孤之言,既是赞誉,也是托付

接着他又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更为沉重,表明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三国志·先主传》载此情景寥寥数行,却是蜀汉命运转折之刻。他口中“定大事”,并非伐吴,更非复仇,而是守国安邦。全篇遗命,没有一字涉及军务。

无任命,无调兵,无交印。所谓“临终提拔老将”之说,从未出现。他没有再谈伐吴,没有提关羽,只托孤与国

此时蜀军元气大伤。夷陵一战,死者过半,将星陨落者众。马超病重不起,黄忠年老退隐,赵云虽在,却并未被加以特别任务。刘备知亡国之兆,更重内政平稳

李严虽受重任,却未被授以兵权中枢;赵云虽忠勇,亦未被召至白帝。可见刘备此刻重心已不在用兵。他将希望压在诸葛亮身上:“安国”“定大事”六字,便是刘备全部托付

刘备弥留之际,无号令,亦无复仇语句。他非不恨吴,而是明白蜀无再战之力。此时再谈伐吴,便是亡国之举

四月初六,刘备崩于白帝城,时年六十三。群臣缟素,哀声动山谷。刘禅即位,诸葛亮摄政。史书所载,蜀汉由此进入托孤时代。无所谓“老将提拔”,更无“复仇使者”

一切军政大权,尽归孔明之手。刘备留下的,不是战令,而是重担。后人想象中的“报仇老将”,在这段托孤史实中,根本无所立足

所谓提拔,若真存在,必有诏书、军令、口授、旁证。而白帝城遗诏,仅存于《三国志》寥寥数行,无一语提军务。刘备之死,亦是蜀汉攻伐的终点。白帝之后,再无战音,再无复仇,只有政务与维稳,只有诸葛之策与姜维之志,远不见“刘备之命”

姜维不是接班人

白帝托孤之后,蜀汉进入“诸葛亮摄政”时代。他一人兼任丞相与大将军,内掌朝政,外领兵权。刘备去世时未留下任何军事指令,因此蜀中军事战略的制定,全部由诸葛亮接管。

建兴五年,魏将张郃进攻汉中。诸葛亮决定出兵迎击。赵云与邓芝领兵设伏,成功击退魏军。这是诸葛亮掌政以来的第一次实战指挥,也成为北伐的前奏。

次年,诸葛亮正式开启第一次北伐。他亲率大军出祁山,出兵三路,主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战事展开之初,一名魏将的归降,影响了蜀汉未来十五年的军事走向。

这人名叫姜维,字伯约,原为魏国天水人。年轻时从军,精通兵法,勇而有谋。当诸葛亮军临上邦,姜维识破上级“弃城脱逃”的计策,选择留下,随后归降蜀汉。

诸葛亮见其言谈举止不俗,立即提拔为参军。《三国志·姜维传》写得明确:“亮奇其才而拔之”。姜维的第一次出场,便不是靠刘备的命令,而是靠诸葛亮的识人之眼。

从此之后,姜维成为诸葛亮麾下的主要将领。他参与历次北伐,战绩虽有反复,但忠诚与战志毋庸置疑。

演义小说与通俗文章中,常有“刘备托孤后提拔老将”的说法,并暗指姜维即为此人。但时间线完全对不上。姜维归蜀是在建兴六年(228年),而刘备早已在223年去世。两人连面都没见过。

此外,“为关羽报仇”的说法也不成立。关羽死于219年,被孙权擒斩;刘备曾试图复仇,最终战败。自夷陵之战之后,蜀汉从未再次出兵东吴。

诸葛亮执政十年,始终奉行“联吴抗魏”策略。**在他的主持下,孙刘重新修好,双方恢复往来。不仅没有复仇计划,反而多次通使互赠。这说明“复仇”战略在刘备死后,已彻底被放弃。

而“为诸葛亮出气”的说法,听来煽情,实则含混不清。诸葛亮死于建兴十二年,病卒于五丈原。他生前虽曾受到争议,但没有遭到背叛或暗害。姜维虽继承其军事路线,但从未提及“替丞相出气”。

姜维继续北伐,是出于个人志向与国家战略需要,而非私人情绪。史料从未记录姜维“代替诸葛亮复仇”的行为或言论。

但这类说法仍广泛流传,是因其填补了一种心理期待。读者难以接受关羽被杀后无人复仇,诸葛亮耗尽心血后无人承接情绪,于是拼贴出一个“继承者”,一个“复仇者”。

于是,姜维被安上了“替关羽、诸葛出头”的名号。然而历史不讲情绪,只记录发生。姜维是实干家,不是复仇者;他在做的是政治,是战略,不是演义。

无仇可报、无气可出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朝廷曾一度主张休战。费祎、蒋琬等人主张“守内务、谨国防”,反对北伐。姜维屡次上疏,要求继续用兵,遭遇强烈反对。

即便如此,他仍不断出征。在二十年间发动大小北伐十余次,虽无大胜,但也未丢寸土。

从史实看,姜维的战争对象始终是曹魏。他的主攻方向是秦岭以北、陇右、武都一线。他从未调兵东下,也未尝图谋吴地。换句话说,他一生的战场与关羽之死毫无交集

“替诸葛亮出气”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诸葛亮死后,姜维虽延续北伐策略,但并未重演五丈原部署,更未采取丞相生前的缓进打法。

姜维作战更加激进,多次直捣中原腹地。他曾深入长安外围,威逼雍凉。多次因粮草不继或政局变动而退军。这些行为,皆为战略之举,而非“情绪之战”。

若真要说“替诸葛亮出气”,那必须前提为:诸葛亮曾受辱、遭陷害、战死沙场。但事实是他病重卒于五丈原,无敌手近前,亦无叛将伤害。姜维尊丞相,守其遗策,但并未“出气”一说。

史料明确记载:诸葛亮死后,姜维数次上书“愿承丞相之志”,从未出现“复仇”或“替丞相报仇”的说法。他延续的是治军之法与战略目标,不是情感复仇。

至于刘备,他死时没有留下任何密令、复仇遗诏或指定继承将帅。白帝托孤,仅托社稷与孤儿,不托仇恨、不托战事。

如果真有“老将为关羽报仇”,那么时机只能出现在夷陵之后。但历史清楚表明,蜀汉已无再战能力,也无复仇之人

姜维虽英勇无畏,却不是“老将”;不是刘备所提拔,不是关羽之友,更不是诸葛亮之仇的承接者。他是诸葛亮之后的战略继承者,不是情绪的替代者。

三国的故事流传千年,许多情节并非出自史书,而是出自传说、小说和后人的幻想。“为关羽报仇”“替孔明出气”这样的说法,恰恰是情绪化叙事的典型产物

正史没有情绪,它不讲传说。它只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刘备死后,没有留下复仇命令;关羽之仇,没有人再提;诸葛亮之死,没有人被责。

那位“提拔的老将”并不存在。他不是姜维,不是赵云,不是张苞,也不是历史中任何一个真实的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最近,波兰突然借机以白俄罗斯军演为由,关闭了中欧班列的关键通道。这条线路是中欧贸易的重要枢纽,关口一...
原创 存... 财富的底线:探寻国人“不穷”的心理标尺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居民对储蓄的执着是出了名的,国民储蓄率高...
原创 瑞... 瑞典最近通过与荷兰和奥地利的欧洲采购框架,签署了购买四架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生产的C-...
原创 “... 经过两轮选举,高市早苗成功击败小泉进次郎,成为日本自民党的新总裁,意味着她有可能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
原创 韩... 韩国长期以来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三明治”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韩国处于日本和中国之间,既要努力赶超...
原创 大... 在大唐盛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将,他三次征战,打败了三国敌人,被誉为“开疆拓土”的第一人。无论是他...
原创 银...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了一项至关重要的通知,要求所有获准参与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必须在营业场所的醒目位...
原创 2... 2008年5月,在陕西潼关县,53岁的李大爷只想挖个水井,解决灌溉问题,结果却挖出了一根金光闪闪的木...
原创 珍... 清朝末年,是一个充满黑暗与动荡的时代。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牢牢控制着朝政,而名义上的皇帝光绪,却只是一...
原创 武... 武则天去世的那一年,正是神龙元年,也是在她被迫退位的同一年。她在上阳宫的仙居殿去世,享年82岁。退位...
原创 为... 人和人之间常有偏见,国家与国家之间亦是如此。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世界的认知,往往是通过别人讲的故事拼凑...
原创 开... 1955年,新中国举行了盛大的授衔仪式。原本,徐立清被拟授予上将军衔,但他主动提出放弃。许多人劝说他...
原创 千...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事之后,周天子的权威逐渐衰退,许多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君主的权力开始下降...
原创 朝... 开城,曾是朝鲜高丽王朝的古都,也在朝鲜战争的初期成为了重要的谈判地点。在战争爆发前,它属于韩国的行政...
原创 大... 清乾隆四十年,乾隆帝为阎应元和陈明遇两位人物分别赐下了“忠烈”和“烈愍”的谥号。阎应元的“忠烈”尤为...
原创 北... 赵匡胤,北宋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年轻时,他因出色的军事才能而迅速崭露头角,在多次...
原创 不... 在当今社会,许多父母为孩子的教育焦虑不已。为了不让孩子错失成为天才的机会,很多父母不断给孩子报名各种...
原创 非... “世界上有那么多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电影《卡萨布兰卡》中这段经典台词,被无...
原创 日... 东京审判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甲级战犯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包括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和...
原创 马... 在历史的长河中,马嵬兵变无疑是一场震撼人心的变局。李隆基(唐玄宗)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充满决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