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四十年,乾隆帝为阎应元和陈明遇两位人物分别赐下了“忠烈”和“烈愍”的谥号。阎应元的“忠烈”尤为引人注目,这个谥号的授予,显然意味着极高的荣誉,通常只会颁给那些对大清有巨大贡献的功臣。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两个谥号竟然授予了两位与清朝敌对的汉人。尤其是阎应元,他曾在一场战争中给清军造成了巨大损失,清军不仅丧失了几位王爷和十八位将领,连普通兵员也损失惨重。那么,乾隆为何要为这两位敌人赐谥,并且为阎应元建立祠堂祭祀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溯到133年前的江阴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1645年。那时,江阴刚刚降清,新的清朝知县方亨是一名汉人。他奉命执行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即强制要求江阴的百姓剃发。这一举措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许多人联合上书要求保留发型。
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在古代中国,百姓认为头发和身体是父母给予的,无法随意剃除。然而,方亨对此并不理解,甚至大骂那些上书的人是刁民。之后,常州府发布了更加严厉的剃发令,方亨也因背后有朝廷撑腰,气焰更加嚣张。他将这一令牌贴在城墙上,并命令下属强行执行。
然而,当下属迟迟不行动时,方亨急躁地问为何不执行。下属愤怒地将笔摔在地,表示“死也不做”。这一情况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许多年轻的武术爱好者举起武器,前往县衙示威,最终吸引了超过一万名百姓参加。
方亨试图镇压示威,然而局势越来越紧张。就在这时,方亨的老师来到县衙道贺,他看到民众反抗,便怒骂道:“你们这些刁民,简直无法无天,个个都该千刀万剐!”这番话激怒了在场的百姓,他们开始反击,最终将这位老师打死,并将尸体暴露在空地上准备烧掉。
看到暴力事件发生,方亨开始害怕,假装答应了民众的要求,暗地里却派人向清军请求支援。民众很快意识到方亨的两面三刀,愤怒之下将其囚禁在旅馆。此时,江阴的百姓已被逼上绝路,纷纷准备起义。
陈明遇,这位宽厚仁爱的典史,最终被推选为领袖,带领百姓开始了长达81天的反抗之战。虽然陈明遇缺乏军事才能,但他依然坚持带领人民抵抗清军。为了增强城池防御,他决定请来曾任典史的阎应元。
阎应元知道,这一选择意味着什么。他选择了冒险,因为他深知进入江阴就是站在死亡线上。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前往,和陈明遇的柔和风格相辅相成,形成了坚强的对抗清军的力量。
阎应元与陈明遇在江阴的指挥下,首先调查了城中的物资,随后开始搭建楼橹——这种古代冷兵器时代的高台非常适合侦查和防守骑兵。当清军骑兵接近时,楼橹上的卫兵可以提前发现敌情,为城内百姓赢得宝贵的时间。
七月十一日,清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尽管清军炮火轰炸如雨,江阴的守军依然顽强抵抗。清军使出云梯等攻城手段,试图爬上城楼,但遭遇了长枪、热油的抵抗,许多清军士兵惨死在城头。更令人震惊的是,清朝的一位王爷在攻城时被刺杀。
面对屡次进攻未果,清军派使者前来劝降。阎应元巧妙地采取了诈降之计,向薛王营中献上金银,诱使对方打开营门。然而,当薛王和手下打开木箱时,突然间爆炸声响彻云霄,薛王和两千名士兵全部阵亡。随后,阎应元在面对其他几次劝降时,毫不妥协,坚决回应:“有降将军,无降典吏。”
尽管清军数次向江阴城投掷炮弹,阎应元始终带领百姓修复城墙,使得江阴的抗击能力得到了加强。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虽然粮食匮乏,阎应元依然坚持为百姓发放月饼,鼓舞了大家的士气。百姓们自发前往城墙,给守城的将士送酒慰问,有人甚至唱起了忧伤的歌曲。虽然他们深知,这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个中秋节,但他们依然坚定地为自由和尊严而战。
然而,随着清军的猛烈炮火越来越强,江阴城的防线逐渐崩溃。到八月二十一日,清军用大炮强行突破了城墙,最终攻破了江阴。城破后,清军开始屠城,血洗了整个城市,死亡人数惨重,幸存的只有五十三人。江阴之战,历时81天,最终以失败告终。
虽然江阴城最终被屠,但阎应元和陈明遇带领的民众反抗,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英勇精神。他们的抗争不仅震惊了全国,也激励了后世。正如郁达夫所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阎应元和陈明遇无疑是那时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永远镌刻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