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有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奖励忠诚和有功的臣子,那就是“丹书铁券”。这种奖励其实就是“免死牌”,意思是如果这个臣子犯了罪,或是家人犯了罪,他可以凭借这个牌子免除一次死罪。明朝初期,有一位官员就得到了五个“免死牌”,虽然那时的“免死牌”并不是像传说中的铁制牌子,而是五块绢帛,但它们的作用和真正的“丹书铁券”是一样的。
那么,这位官员究竟做了什么,让一向严苛的朱元璋如此慷慨呢?这些“免死牌”是否真的起到了保命的作用呢?
朱元璋的出身是极为低微的,他从乞丐一路奋斗成为皇帝,这样的故事非常罕见。然而,尽管他从底层崛起,他却成为了一个极为残忍的皇帝。开国之初,许多皇帝都会清除敌对势力和功臣,但朱元璋与众不同。他不仅杀了很多大臣,甚至在几十年内,朝廷上的官员几乎半数都被处决,致使整个朝廷人心惶惶,甚至连办事都变得困难。
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发生了几桩大规模的案件,其中以“胡惟庸案”最为著名,这个案件波及了上万人,甚至有一万多人因此丧命。朱元璋的杀伐之心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这也让朝廷的言路变得异常闭塞。特别是在朱标去世后,朝中的官员们都变得更加谨慎,尽量避免与皇帝发生冲突。
虽然朱元璋性格暴躁,但他毕竟也有清醒的自知之明,知道作为皇帝,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则不能做。他的威严使得朝廷暂时保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然而,这种平衡并不健康,许多官员都开始选择明哲保身,避免参与政治争斗,但也有一些坚持正直、敢于直言的官员,其中范从文就是一个例子。
范从文年少时曾在国子监读书,满怀热血和理想。他明白大明朝正需要有能力的人,于是毫不犹豫地参与了选官。最终,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这个职位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并向皇帝进言。虽然大部分监察御史都会避免与皇帝发生冲突,但范从文却始终坚守职责,敢于直言进谏。
朱元璋对范从文既爱又恨。他欣赏范从文的廉洁与公正,但又因为范从文常常当面指出自己的缺点,令他感到颜面尽失。一次,范从文上朝时再次直言不讳,甚至拒绝执行皇帝的命令,终于激怒了朱元璋,决定将他关进大牢并判处死刑。
朝中的官员们本来以为范从文的直言会成为笑柄,但当他在牢中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畏死刑时,大家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然而,范从文最终的命运却并没有像预期那样悲惨。朱元璋在审阅死刑名单时,看到范从文的名字,心中迟疑了。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朱元璋发现自己其实是因为一时怒气决定处死范从文,而范从文的忠诚和直率恰恰是他最为钦佩的品质。马皇后劝说他放宽心态,让他重新考虑这个决定。于是,朱元璋决定释放范从文,但他又担心这一行为会被其他官员视为软弱。
就在此时,朱元璋突然想起了范从文的祖籍——苏州吴县,而“范文正公”这个名字引起了他的注意。范文正公指的是北宋著名的忠臣范仲淹,朱元璋对范仲淹敬仰已久,因为范仲淹也是一位直言敢谏、忠诚正直的臣子。于是,他询问范从文是否与范仲淹有血缘关系,范从文回答自己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
朱元璋听后深感欣慰,他认为范从文身上体现了范家千年不变的家风。于是,他决定赦免范从文,并送给他五块绢帛,每块上写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范仲淹的名言,并对范从文说:“拿着这些敕令,如果有一天朕决定惩处你,你就凭它们免除死罪。”
范从文深深跪拜谢恩,心中感激不尽。事实上,这些“免死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确实多次救了他的命。尽管他一直保持着刚直的个性,许多人曾试图陷害他,但每一次他都凭借这些“免死牌”逃过一死,甚至最终被召回朝廷,继续得到重用。
从范从文的经历来看,这五块绢帛不仅保住了他的性命,更加坚定了他作为一个忠臣、直臣的信念。这些“免死牌”最终证明它们的价值,也体现了朱元璋在宽容与权威之间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