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初期,因连续几个月未下雨,造成了严重的旱灾,许多地方的农田干裂,百姓困苦不堪。此时,朝廷收到大量灾情报告,朱元璋感到非常焦虑,因为刚刚登基的他原本想要给百姓带来安定,没想到一上任就遇到如此困难的局面。
为了应对旱情,朱元璋决定召见刘伯温,看看他有没有办法。刘伯温不仅精通天文、地理,还懂得各种奇门遁甲之术,很多人都称他为“诸葛亮再世”。虽然朱元璋自己并不完全相信这些术数,但在此刻,他已是束手无策,迫切需要求雨的办法。
然而,刘伯温却告诉他,如果想要求得甘霖,必须先斩杀一名罪大恶极的人。这话让朱元璋一头雾水,难道杀了一个人就能让上天降下雨来吗?
刘伯温说的这个人,正是名为李彬的朝廷大臣,曾在中书省担任要职,负责起草一些文书。刘伯温在履行监察职责时,发现李彬贪污腐化、欺压百姓,便命令刑部将其逮捕,并请求朱元璋将其斩杀,以儆效尤。
原本以为这件事能够很快解决,刘伯温还以为自己能得到朱元璋的批准,没想到皇帝竟然下了赦免令。这个赦免令令刘伯温气愤不已,他暗自调查,得知朱元璋赦免李彬是因为丞相李善长为他求情。原来李彬与丞相关系密切,虽然他没有显赫的背景,但一直是李善长的得力助手。
李善长与朱元璋是同乡,且在明朝建立过程中功勋卓著,因此他在朝中的话语权很大。淮西一带的官员们,尤其是与李善长有关系的“淮西勋贵”,在当时有着极高的权势。虽然这些勋贵往往不守法纪、作风霸道,但朱元璋也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照顾他们的利益。这让刘伯温非常不满,他坚信只有严厉执法,才能长治久安。
因此,刘伯温在朱元璋不在南京时,写了一封急奏,力陈大旱与腐败官员有关,建议朱元璋亲自斩杀李彬,才能解除上天的愤怒。看到奏折后,朱元璋毫不犹豫地下令“斩立决”。
为了避免事情生变,刘伯温在求雨仪式前迅速执行了这个命令,李彬被当场处决。然而,尽管仪式如期进行,但奇怪的是,旱情并未得到缓解。与此同时,李善长和其他淮西勋贵开始在朝中联合反击,指责刘伯温因斩杀李彬导致“血光之灾”,使得雨水未能降临。
面对朝中猛烈的反对,刘伯温心灰意冷,最终以妻子去世为由,请辞回家。朱元璋虽然知道刘伯温是受冤屈,但在大明初建的关键时期,他无法做出过多的偏袒。于是,刘伯温回到故乡,暂时避开了这场风波。
不过,时间不长,朱元璋再次召刘伯温入朝,并开始借助他的力量打击淮西勋贵。正是因为像刘伯温这样忠诚而不结党营私的臣子,才为大明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也让他的名字流传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