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提到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谋士,鲁肃绝对榜上有名。鲁肃不仅有过人的谋略,甚至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而他为人重情重义,受到许多人的尊敬,甚至连关羽都对他心生敬佩,甘愿废除自己曾经说过的“江东无英雄”的话,因为他亲眼见识了鲁肃的非凡之处,甚至将长沙三郡归还给他。
那么,鲁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在三国时期赢得如此尊敬呢?
鲁肃出生在东汉末年,亲眼目睹了那个动荡的时代。与当时许多豪绅地主只顾自己发财、剥削百姓不同,鲁肃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他将自己的商业资产、地产全部卖掉,把所有的钱财用来帮助周围的贫苦百姓。这个举动让周瑜听闻后非常感动,亲自上门拜访他。
周瑜那时急需粮草,于是向鲁肃请求帮助,鲁肃毫不犹豫地将家中两座大粮仓的粮食一半提供给周瑜,而另一半则用来继续救济百姓。他表示,自己并不指望周瑜未来还这笔粮食,而是看中他的人品和胸怀。鲁肃希望通过自己的这份帮助,能让周围的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哪怕自己因此破产也心甘情愿。
周瑜深受感动,不仅为粮草,更为鲁肃的真诚与信任。从此,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彼此成为了知无不言的好友。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肃逐渐看清袁术统治下的腐败与无能,决定离开东城,寻找更好的地方安居。
这个消息一传出,受过鲁肃恩惠的百姓纷纷表示愿意跟随他,甚至袁术也为之紧张,派遣军队追回鲁肃。面对数百兵马的追捕,鲁肃依然用真诚说服官兵放行百姓,并且以箭射击头领的盾牌,给敌人一个“攻击”的假象。如此,敌兵不得不返回向袁术交差,鲁肃趁机逃脱。
随后,鲁肃和周瑜投奔了孙策,后来孙权继位后,面对国家局势,孙权曾向谋士们请教策略。这时,鲁肃向孙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曹操势力强大,不宜轻举妄动,而应先稳住长江南岸的局势,积蓄力量,再逐步扩展。孙权听后,觉得形势清晰了许多,决定不再投降,而是继续坚守自己的地位。
因此,鲁肃迅速成为孙权的重要谋士,深得信任。尽管不少人对他心生嫉妒,但赤壁之战的胜利,正是鲁肃远见卓识的体现。当时,曹操大军南下,东吴内部却因对战局意见不一而动摇。鲁肃坚持认为,只有联合刘备,才能形成合力抵抗曹操,否则各自单打独斗,必然失败。
他与刘备方面建立了联系,并劝说孙权召回周瑜一同商议。周瑜回到东吴后,孙权更加坚定了不投降的决心。最终,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中取得了胜利,成功击退曹操。鲁肃的谋略和坚持,是这一胜利的重要因素。
然而,赤壁胜利后的荆州问题仍困扰着东吴。为了保持与刘备的良好关系,孙权将荆州借给了刘备,但始终未归还。关羽对此心生不满,而鲁肃在此时身体已经虚弱,但依然亲自前往与关羽谈判。两人初见时气氛紧张,但鲁肃凭借真诚与理智,成功与关羽达成了荆州平分的协议,避免了两国之间的冲突。
鲁肃的忠诚与勇气令关羽深感钦佩,甚至收回了曾经说过的“江东无英雄”的话,称他为真正的英雄。除了在外交和军事上立下赫赫战功,鲁肃在内政方面也有非凡的表现。他治军严格,命令必行,深得士兵们的爱戴。同时,他自己生活节俭,不奢华,最终家中的财产几乎全部捐出,甚至到了连酒菜都无力提供的境地。
周瑜去世后,他的遗言是让鲁肃接替自己,继续守护东吴的安危。然而,鲁肃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六岁,孙权为此痛心不已,亲自为他主持丧事,诸葛亮也专程前来吊唁。
鲁肃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为百姓、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他一心希望合作,稳定天下,深信刘备等人,然而,他或许从未想到,刘备最终会如何回应他当初的信任。